工商社論》談新內閣團隊的重要課題

因應當前國際局勢,新內閣團隊不能僅以迴應外部挑戰爲施政主軸,需更積極提出「投資臺灣」的整體戰略,針對能源安全、多元產業發展等四大議題提出具體作法。圖爲核三廠。圖/本報資料照片

內閣改組底定,工商界關注的焦點集中在財經部會人事佈局,因爲這不僅關乎經濟政策的方向,還直接影響臺灣在國際政經局勢動盪下的發展空間。

近月來,美國陸續與多國達成協議,許多國家承諾擴大對美投資與採購,以換取降低關稅和豁免。相較之下,我國產業仍苦於應對美國對等關稅,以及緊接而來的半導體等個別產品的232調查結果。雖然行政院日前調高因應關稅影響的特別條例預算,以因應短期關稅衝擊,但新內閣團隊仍需儘快調整施政節奏,重新檢視各項政策的優先順序,提出讓人民有感的施政願景,才能重新凝聚產業與民衆的信任與期待。

韓國新任總統李在明於8月13日提出上任後的首份政策綱領,宣佈韓國政府將在未來五年(2026至2030年)投入1,520億美元,發展韓國的創新、成長、外交與社會福利,內容涵蓋AI、生物科技、國防、能源與社福等項目。

韓國國政企劃委員會的資料顯示,韓國政府將加速建構AI高速網路、大數據整合平臺及超級電腦等基礎建設,並透過國家成長基金導入政府與民間投資,加速半導體、機器人和AI應用。在生物科技方面,將投入次世代製藥、疫苗開發、基因治療等領域,並強化生技產業羣聚發展。

此外,推動國防產業升級及軍工產業出口也被列入韓國未來發展重點,而提升自主能源安全韌性和社會福利保障方面,李在明政府也多有着墨。

韓國政府7月底與美國達成協議後,旋即向民衆公佈未來國政方向;對比之下,這段期間國人對行政團隊的印象,多停留在疲於應對與美談判,遑論能顧及我國中長期經濟發展。日前主計總處預估,我國今年超額儲蓄將達4.79兆元,創歷史新高,明年更上看5.1兆元。超額儲蓄反映的是投資與儲蓄的落差,超額儲蓄連年成長,代表出口快速成長,也隱含國內實體投資機會的欠缺,以致有過多閒置資金無法被充分運用。若超額儲蓄無法轉化爲產業生產力與高薪就業機會的創造,未來經濟發展前景無法樂觀。

因應當前國際局勢變化,新內閣團隊不能僅以迴應外部挑戰爲施政主軸,需更積極提出「投資臺灣」的整體戰略,引導龐大超額儲蓄轉化爲成長動能。我們期待新內閣團隊至少應針對以下四大議題,提出具體作法:

首先是能源安全。雖然日前重啓核三公投未能通過法定門檻,但逾430萬張同意票凸顯的是社會對電力供應的憂慮,加上現階段我國再生能源發展進度落後,使企業投資信心受挫。

其次是市場。臺灣內需市場規模有限,必須持續拓展區域合作、擴大準內需市場規模,唯有如此企業纔會持續在臺深耕投資,而不是被迫移往海外。

第三是多元產業發展。賴總統上任後提出五大信賴產業,要發展半導體、AI、軍工、安控及次世代通訊,持平而論,臺灣在這些產業確實擁有相當程度的發展利基,但除了製造業,臺灣也需要發展優質的內需型服務業,若政策資源過度側重在製造業領域,不僅無助於產業結構的平衡發展,也無法讓經濟成長果實雨露均沾。

第四是政策一致性和各級政府的縱橫協力。企業投資決策首重明確且穩定的制度環境,各級政府必須協力確保政策的一致性,避免因主責機關之間的協調不足,或因中央和地方政府因立場歧異,對企業投資造成困擾。

當前全球經濟因美國關稅政策產生劇烈變化,如何兼顧因應外部挑戰與內部發展,纔是新內閣團隊必須面對的首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