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臺美貿易談判的農業議題策略

爲尋求調降關稅,基於國家整體利益,臺灣很可能不得不在農業領域中讓步,實應提早做好準備,提出談判策略,降低對臺灣農業的衝擊。圖/本報資料照片

臺美關稅談判還在進行中,其中農業爲美國優先關注的產業,系談判核心議題之一,爲尋求調降關稅,基於國家整體利益,臺灣很可能不得不在農業領域中讓步,實應提早做好準備,提出談判策略,降低對臺灣農業的衝擊。

從近期美國與各國談判經驗來看,美方要求全面開放農業市場並解除非關稅障礙,即使日本認定爲聖域的稻米,也被迫擴大美國稻米進口,否則將和印度一樣,因拒絕開放農業市場與降低關稅,遭美國大幅提高關稅。

美國農地與養殖面積大又高度機械化,規模化度種植與養殖成本,遠低於以小農爲主的臺灣農產品,若我方全面開放農業市場,並解除所有的限制,將威脅臺灣農業的生存,造成大量失業,且衝擊國人的食品安全與糧食自足。

雖談判部門未公佈農業談判細節,仍可由他國談判結果,得知美國在農業議題主要關注以下四大領域:一、調降農產品關稅;二、擴大采購農產品;三、市場開放;四、解除非關稅壁壘。我們以爲談判團隊應謹慎以對,堅守農業利益,關於農業談判的四大領域,建議分別採以下幾項策略:

首先,就關稅而言,臺灣農產品加權平均進口關稅9.3%,高於美國的4.0%,確有調降空間,但不應採取賴總統所說的「從零關稅開始談起」,即無差別關稅歸零的做法,應視產品對我農業影響程度,採區別處理。優先調降非敏感性農產品的關稅,特別是國內未生產且國內需求量大的產品。

至於與我國具有高度競爭關係的農產品,應採取保守的態度,非不得已不輕易調降關稅,倘必須降稅,也應爭取調適期,分年逐步調降稅率,以降低其負面影響。

其次,農產品採購方面,我國本來就需要大量進口國際小麥、玉米、黃豆等產品,加上美國力推的生質燃料,即可優先向美方大量採購,相當程度縮減貿易逆差。

第三,市場開放方面,以美方主要關切的稻米爲例,日本作法頗值得參考。

日本在加入WTO時,稻米實行「最低進口量制度」(Minimum Access,MA),每年有77萬公噸進口米享有免關稅優惠,超過該數量關稅將驟增爲每公斤341日圓。7月底日美談判後,白宮發佈的美日協議「事實清單」(Fact Sheet)指出:「日本將立即增加美國稻米進口量75%,並大幅擴大進口配額。」

多數人對此誤以爲談判後的日本,已調高77萬公噸進口配額。惟日本僅在免稅配額內,提高美國米的進口量,並未調整該配額。去年日本約進口34.6萬公噸的美國米,今年起增加75%後,達60.6萬公噸,未超過77萬公噸的配額。

我國稻米關稅制度與日本相近,14.5萬公噸進口配額內稻米零關稅(米制品略高),配額外徵收稻米每公斤45元關稅。

我方可仿效日本做法,在不調整免稅配額限度內,提高美國米的進口比重,去年進口美國米6.5萬公噸,即使提高一倍的數量,也不會逾配額。讓川普贏得面子,臺灣守住裡子。

最後則是非關稅壁壘,從美國《2025年對外貿易障礙評估報告》(NTE)可推知,美國將要求我全面開放含萊克多巴胺肉品,並取消產地標示,以及放寬基因改造產品與校園限制。

其實美國強勢推動的萊豬進口,即使從未檢出任何的美國萊豬進口,仍引發消費者恐慌,造成美國豬肉進口崩盤,至今仍未恢復,去年銷量僅剩開放前的四分之一。

我國談判代表應提醒美方,逼迫我方開放爭議性農產品或隱匿食安資訊,未必對其有利,還可能適得其反,讓美國農產品與風險食品劃上等號,最終反波及美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