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美蠶食臺積電 政府要有談判策略

中國時報社論

近日美國政府證實利用晶片法案「補助換股權」的方式入股英特爾,臺積電亦在其中,這是政治力量介入企業運作,引發巨大討論,之後市場又傳出臺積電原本亞利桑那二廠以3奈米制程爲主,可能提前導入2奈米。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日昨證實,爲了國家安全必須在美國本土生產晶片,「而不是依靠9500英里外的臺灣,讓99%的高階晶片在臺灣製造。」臺積電是否被蠶食爲「美積電」備受關切,無論未來發展如何,這必然是未來臺美談判重點,政府應未雨綢繆。

蓋牌談判 讓美予取予求

7月底美國宣佈對臺灣實施20+N%的對等關稅,此一政策一出,許多出口美國品項將面臨嚴重的衝擊。傳產、紡織、機械、汽車零組件與食品加工業首當其衝。對這些產業而言,本來就處在全球競爭激烈、毛利有限的環境,如今利潤空間幾乎被徹底壓縮。高科技產品雖有到美國設廠可以豁免的活路,但美政府還是想盡辦法掠取臺灣廠商的價值。

政府一直告訴老百姓,目前的關稅稅率是暫時性的,將「持續與美方溝通」,卻缺乏具體策略與談判進度。加上現在臺積電面臨的困境,政府應該想辦法扭轉乾坤,爭取臺灣的最大利益。尤其臺積電向來爲臺灣的護國神山,先前爲了因應川普的關稅大棒,臺積電已先主動表示願意投資1650億美元。如今盧特尼克直接表態要以「補貼換股權」的模式參與分潤,雖然66億補貼目前只有0.68%的股份,但是川普得寸進尺的作風,難保未來不會透過溫水煮青蛙的方式駐廠行政指導,並進一步增加持股掌控臺積電。

回顧此前的關稅談判,美方的立場向來是利益至上,川普團隊更以「談判就是壓價」爲基本原則,不會依循傳統WTO的規範。然而,臺灣的談判團隊顯然低估了這種非典型談判方式的衝擊。主責的鄭麗君雖有學術背景,但在經貿談判領域經驗有限,對數字敏感度不足,使得談判桌上的反應顯得保守甚至猶疑,忽略了貿易談判的殘酷現實。尤其對方不按牌理出牌時,結果就是,美國在多輪談判中不斷拉高要求,而臺灣卻始終在防守,甚至主動退讓,讓美方「予取予求」。

真正的錯誤在於,政府高層未能在早期就判斷出對方的「交易性思維」,也沒有爲此組建跨領域的談判團隊,結合經貿、產業、法律、心理與數據分析的力量,而是延續過往的外交談判模式。目前,談判進程仍被政府視爲高度機密,外界對細節一無所知。民衆只能透過零星媒體報導與國際新聞去拼湊事件輪廓,國會也因「涉及敏感外交與經貿利益」而被排除在覈心資訊之外。這種「蓋牌談判」的做法或許能減少輿論壓力,但同時也讓政府失去最有力的籌碼─民意。

爭取利益 政府須有底線

臺灣若想逆轉劣勢,應該反過來利用民意策略,公開談判中對我方不利的條件,讓美方感受到臺灣社會的關注與反彈,增加談判的政治成本;更進一步,政府應該邀請國會、產業公會與專家學者參與部分談判諮詢,讓社會有機會討論「我們的底線在哪裡」。而臺積電和半導體供應鏈正是政府談判的有利籌碼,美方越是覬覦,我方的籌碼越高,應該談出更有利的條件纔是。但談判至今顯然美方是步步進逼,我方卻是寸寸失守。至今不曾看到政府爲臺積電說一句話或做過一件事,拿着王牌在手當鬼牌打,如今眼看着對方叫牌要吃掉臺積電,郭智輝卻在旁冷言冷語說,還須確認消息的真實性,實讓國人看了直搖頭。

未來臺積電的談判,對於被入股的交易,政府一定要有對策,甚至當成降低對等關稅的籌碼;而入股臺積電至少要遵循市場原則,讓交易公平、公正地進行,才能讓人心服口服。美方如果要臺灣出錢進行投資AI,也不宜用主權基金進行,而是應該讓民間資本主導,臺灣的科技與金融界對此並非沒有興趣,若以股權投資、戰略合作的方式參與,既可分享未來利潤,又不必承擔政治性投資的包袱。臺美之間的關稅爭議,表面上是貿易摩擦,實質上是談判策略與權力運用的較量。政府實應重擬談判策略,纔有機會在不對稱的力量格局中爲臺灣爭取到最大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