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從美中十月經貿衝突預視全球經貿典範轉移
稀土對上晶片管制、對對方船舶徵收港口費,美中你來我往,雙方博弈愈加劇烈。圖/美聯社
繼稀土對上晶片的管制、互徵船舶徵收港口費後,美中在幾輪談判後進入十月風暴:美方在揚言將中止與中國的食用油及其他商品貿易往來,以作爲中國暫停採購美國大豆反制的同時,亦表示若中方不放寬稀土管制,將不排除驅逐在美的全部中國留學生,甚或進一步祭出金融管制。
雖然從兩國公告的管制或起徵時間、或雙方陸續的發言來看,一般認爲,美中突然升高的貿易戰,是雙方透過墊高籌碼,以爲月底韓國APEC峰會創造更多對話空間的虛招。然而,與過去極爲不同的是,此波貿易戰的內涵,象徵全球經貿體系已進入新的典範轉移,可預示未來三大趨勢:
首先,美中博弈將更加劇烈。美國屠龍派一向認爲美中關係的本質爲競爭大於合作的零和博弈─即一方所得即爲另一方所失、對方的進步將成爲自身的威脅;即使中方一再重申無意與美競爭,但自2018年川普1.0到如今的2.0,認爲「被中國佔便宜」的美方,急不可耐地逐步加大施壓力度。在基本認知南轅北轍下,美中勢必持續對抗,雙方敵意螺旋亦註定不斷上升。
其次,中國對美反制更加精準。面對美方的步步進逼,中方強調「太平洋夠大,足以容下中美兩國」,一直採取相對保守的迴應。然而,自川普2.0以來,從稍早的農產品採購、到此次稀土的全產業鏈管制,或對美船舶收費,都可說是中方盤點自身產業實力後的精準打擊。更重要的是,中方諸般作爲明白昭告:中國已不再只扮演國際規則的遵守者,而是從實力地位出發,由過去的被動到今日的主動,輸出自己的國際規則。
最後,美中科技脫鉤已是必然趨勢。即使川普2.0以來祭出高額關稅,在市場多元化及「全球減一」策略下,中國出口仍維持高增長,美國市場對中國重要性持續下降,美國市場佔中國出口份額由2018年的兩成降至迄今不到一成。與此同時,基於「放棄幻想準備鬥爭」的戰略,中國竭力加快科技自主創新,以期加快建構有中國特色的科技生態系。10月9日中方發佈的稀土管制公告文件,採用國產WPS而非美國公司的DOC或PDF格式,即被視爲中方已做好從「硬」到「軟」與美國科技脫鉤準備的重要象徵。
綜上所述,未來全球經貿格局可能產生如下影響:
一、隨着美中持續的對抗,過去40年全球以極致效率爲導向的經濟全球化時代可謂宣告結束;全球供應鏈的再重組,將由以成本爲考量的「即時生產」(Just-In-Time)轉向以韌性爲考量的「以防萬一」(Just-In-Case)。基於此,可以預告一個由地緣政治衝突驅動的結構性高通脹時代將到來。
二、從川普2.0以來中國對美國的反制來看,中方思考的已不再是以妥協爲主的綏靖策略,而是以對等反擊爲手段的戰略平衡。隨產業結構性的轉型與升級的加速,若再加上中國內循環動能的加強,不只是中國製造,未來包括中國創造、中國標準,乃至中國規則的全球化,都是一個可能到來的現實。
三、美中科技脫鉤下的堅壁清野,將促使全球科技供應鏈佈局將更爲複雜,包括增加庫存、多元化生產、在地生產、近岸外包等多重選擇,都是全球企業爲規避風險不得不然的可能舉措。更重要的是,隨着兩大陣營越來越壁壘分明,跨國企業同時的去中、去美化,亦將成爲企業生存必由的策略與趨勢。
總的來說,此次美中的十月貿易爭端,不能僅視爲單一事件,美中已形成「弱雞遊戲」(Chicken Game)的對抗。雙方將基於各自實力,極盡所能的追求各自利益的最大化,不會輕易退讓。可預期,全球經貿將進入新的動盪期,地緣政治板塊的激烈碰撞,將出現更多的灰犀牛而非黑天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