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歐美右翼民粹壯大沖擊全球經濟

圖爲美國總統川普。圖/美聯社

波蘭扛着右翼民粹主義大旗的納夫羅茨基當選爲總統,這項選舉結果標誌着歐洲右翼民粹大興其道,以他和美國總統川普的理念相近關係,勢必對歐盟造成重大沖擊,也將鼓舞歐洲大地右翼民粹主義的聲勢繼續上漲,勢將重塑各國經濟政策和對外經貿關係。

今年早些時候的德國選舉中,極右翼政黨選擇黨同樣取得了歷史上最好的成績,成爲德國第二大政黨。在此之前,至少有八個歐盟國家都有極右翼政黨執政、執政聯盟或是迅速崛起的反對黨,這個現象反映極右翼勢力在歐洲壯大。

歐美右翼民粹主義崛起有其政治、社會、經濟與文化因素,但奠厚其基的是經濟因素。歐美國家階層收入差距日益拉大,經濟不平等持續加劇,多數民衆心生不滿,普遍對執掌政務的中右、中間、左傾政黨產生不信賴感。自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歐美國家推行新自由主義政策,市場上優勝劣敗現象坐大,福利國家的規模也縮小了,財富日益向社會上層菁英轉移。

貧富差距擴大,中產階級逐漸萎縮。新自由主義政策使中產階級逐漸貧困化,又在幾次經濟危機中損失慘重,如2008年金融風暴,美國中產階級約損失總財產約四分之一,導致中產階級不斷萎縮,成爲右翼民粹主義崛起的重要驅動力量。

歐洲一些國家長期經濟低迷造成嚴重失業問題。由於經濟增長緩慢,企業經營困難,紛紛裁員或減少招聘,導致失業率上升。這些失業人口生活困苦,對未來感到迷茫和焦慮,容易被右翼民粹主義的反菁英、反移民訴求所吸引。

爲了因應經濟危機和財政壓力,歐美國家政府多削減社福利開支,減少在教育、醫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投入,造成福利萎縮,致使普通民衆享用的社會資源減少,生活品質下降,進而對既有政治體制和菁英階層愈加不滿,爲右翼民粹主義的興起提供了沃土。

多數歐美國家經濟結構轉型過程,傳統制造業衰落了,但新興產業發展不足,許多依賴傳統產業的區域出現經濟衰退、人口外流等問題,地區發展不平衡加劇不滿情緒。

經濟競爭的因素也助長歐美國家的困境。全球化的衝擊下,歐美國家的大企業爲追求更低成本和更高利潤,將生產環節轉移到勞動力成本低廉的國家,導致本國就業崗位大量流失。同時,發展後進國家的低廉商品大量涌入歐美市場,當地同類產品競爭力不足,致使部分工人失業或收入下降,而對全球化和外來競爭心生不滿,右翼民粹主義者煽動民族主義情緒,提出反全球化、保護主義保等主張,迎合了部分民衆的失衡心理。

歐美右翼主義興起將對世界經濟產生何種影響?民粹政黨的經濟政策主張,因國家和政黨有所差異,但普遍圍繞保護本國利益、強調國家主權、迎合中下層民衆不滿情緒展開。最鮮明的政策是反全球化,懷抱強烈的貿易保護主義,偏好封閉性政策。他們多認爲,全球化導致本國產業外流,造成就業機會被搶奪,因而主張通過提高關稅、設置貿易壁壘限制外國商品和服務進入,保護本國傳統產業和就業機會。

對外方面,右翼民粹強調國家主權與經濟自主,反對超國家機構干預,強調本國資源自主分配,有的右翼民粹政黨支持國家干預與產業國有化,部分政策體現國家主義色彩,主張政府扶持戰略性產業如能源、國防、高科技。他們將少數族裔、移民與「搶佔資源」、「破壞就業」聯繫起來,主張通過種族或文化邊界劃分經濟權益,排斥跨國資本與多元文化經濟,另則反對外國投資,尤其是來自非西方國家的投資,理由是擔憂其「控制本國經濟命脈」。

面對歐美右翼民粹崛起對國際經濟造成的衝擊,政府和企業應有因應對策,以求趨吉避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