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臺灣經貿發展的政治迷障
在經濟全球化下,經貿合作是臺灣出口與產業穩定的命脈。圖/本報資料照片
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預告,臺美貿易談判傳出即將達成重大協議的消息,由於川普政府秉持「美國利益優先」,對盟友和夥伴同樣揮舞關稅大棒,「倚美抗中」顯然非穩定與安全的保證。尤其盧特尼克提及與日本簽下投資協議的細節,指稱5,500億美元的投資於日本回收成本後,獲利部分的9成將歸於美國的不平等協議,類似的條件臺灣未來恐難倖免,必須提高警覺。
更嚴峻的是,中小企業因難以承受美方高關稅與新臺幣大幅起落的雙重壓力,包括工具機、資通訊、自行車、紡織等出口產業,利潤本就有限,生存空間正被急速壓縮,而臺灣具有優勢的半導體產業,則面臨產業鏈外移及碎片化危機,對外銷及就業造成嚴重衝擊。
近年來,過度親美與對陸對抗的政策傾向,使臺灣陷入「兩頭失利」的困境:一方面,在與美談判中幾乎喪失議價能力,只能被動接受高壓條件;另一方面,面對中國大陸這個最大經貿夥伴採取對抗,導致ECFA也遭到動搖。這種政策路線,已將臺灣一步步地推向危險的邊緣。
川普基於國家安全及振興製造業的企圖心,對臺灣半導體產業心存劫奪之心,「護國神山」淪爲虛名,「美積電」構想出現了磁吸效應,使臺灣優勢逐漸流失。當其他國家也積極投入半導體的今天,若臺灣不能及時因應,恐將被邊緣化。
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下,經貿合作已成爲地區發展賴以生存的重要保障,在促進臺灣出口、穩定產業發展方面,其作用更至關重要。政府實不能再堅持政治掛帥,堅持推動與大陸之間的對抗,就難以擴展企業的外部發展空間,後果不堪設想。在經濟全球化下,經貿合作是臺灣出口與產業穩定的命脈。
ECFA作爲兩岸經貿的重要框架,對許多產業生死攸關。若因政治操弄而中斷,出口將受重創,產業陷入動盪;更嚴重的是,如不能改善兩岸關係,則臺灣參與RCEP、CPTPP的機會將被削弱,拓展歐盟市場的道路也會困難重重。當今多邊區域合作逐漸取代WTO成爲全球主流,若自絕於主要體系之外,無異自斷生路。
臺灣的當務之急,是擺脫政治路線的干擾,爲經濟發展掃清障礙。一方面,應加速推動CPTPP入會,並深化與東協、中南美、非洲等新興市場的合作,分散對單一市場的依賴,打造更具韌性的外貿格局。另一方面,要鞏固產業優勢,核心的半導體產業,可透過海外佈局與在地化戰略,除了美國,也要深化與日、歐的合作,並強化本地供應商與技術研發,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品牌。唯有如此,才能在全球產業競爭中維持核心地位。
臺灣產業受外部衝擊的力道愈來愈大。勞動市場的警訊已浮現:無薪假人數攀升,工時不足者激增,這些都是失業潮的前兆,不能再以「季節性因素」一語帶過。雖出口數據表現亮眼,但非科技的傳統產業受到強大的衝撞,下半年經濟成長勢必下滑,失業率上升,廣大勞工與家庭首當其衝,社會信心體系也會受到重擊。
賴總統喊出「迴歸經濟、追求團結」,不應止於口頭表述,須轉化爲具體政策。臺灣要像日韓一樣,以靈活策略與美國交涉,爭取合理的合作條件,非一味承諾加碼投資與採購,卻換不回公平的稅率待遇。尤其「脫中」論調,更違背經濟現實的幻想,ECFA仍是臺灣衆多產業的命脈,若以政治爲由將其拋棄,無疑自毀長城。
非常局面必然需要非常對策。首先須清醒當前國際貿易新秩序的發展趨勢,果斷拋棄意識形態的執念,意識形態的分歧,不應成爲阻礙經濟發展的絆腳石,只有以務實態度爲產業發展開闊的空間,同時爲企業營造更友善的經營環境,才能吸引更多的投資和人才,扭轉當前的不利局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