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重建兩岸共利雙贏的經貿關係
全球保護主義盛行,兩岸若能建立產業聯盟、深化技術交流,不僅能提升整體競爭力,更可減少對美國技術與市場的依賴,共同開拓東南亞、歐洲等第三方市場,從而降低單一市場波動帶來的衝擊。圖/新華社
當川普政府的關稅大棒揮舞不休,半導體產業的「遷廠令」如影隨形,臺灣對外經貿的航船正駛入驚濤駭浪中。諸多產業在成本與競爭的夾縫中掙扎,部分領域更瀕臨滅頂之危,此時,重振兩岸經貿關係、深化產業協同,不僅是突破困局的鑰匙,更是抵禦全球保護主義狂潮的盾牌。
貿易保護主義陰霾深深籠罩臺灣經濟。川普政府的高關稅政策猶如一把利刃,直接刺向臺灣的出口命脈。半導體產業的遭遇尤其令人憂心。美國以關稅爲槓桿,強逼臺灣業者將產能遷往美國,同時步步緊逼推動供應鏈「去中國化」。這種壓力若持續加劇,臺灣累積數十年的技術優勢、頂尖人才與本土就業機會,將如潮水般流失,經濟的自主動能恐遭釜底抽薪。
要擺脫此困境,必須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推動佈局多元化;而兩岸通過經濟協商化解摩擦、在技術與市場領域共謀發展,是減壓解困的關鍵一着。
當前兩岸經貿關係恰似寒冬中的枝椏,在政治與經濟的雙重考量下漸趨疏離,互動節奏愈顯保守。細究現狀,雙方其實面臨着相似的外部壓力:大陸遭受美國科技「卡脖子」的封鎖,臺灣則承受高關稅與產業鏈轉移的重負。
同樣的壓迫感,恰恰構成了協同應對的現實基礎,唯有透過多元策略聯手抵禦,才能共同維護產業競爭力與經濟根本利益。
兩岸加強經貿合作已非選項,而是發展的必答題。以現況來看,宜從穩定執行ECFA、增設常態化經貿對話機制入手,逐步減少政治因素對經濟的干擾;進而在新能源(太陽能、電動車)、鋰電池等新興領域拓展合作,推動供應鏈向多元化、高端化升級。如此既能釋放產業協同的潛能,也能爲兩岸關係注入穩定劑。
回顧過往,臺資企業曾在大陸經濟版圖扮演樞紐角色,但大陸企業近年的進步與技術突破,反創造了「強強聯手」的新機遇。兩岸企業若能系統性對接,臺企憑藉技術積累與市場經驗,大陸企業依託規模優勢與創新動能,可在新質生產力賽道上共創佳績。臺商更應抓緊轉型升級的時機,優化佈局,融入大局。
合作的領域廣闊如海洋。除了資通訊、電子零件、機械製造等傳統強項,人工智慧、生物醫藥、新能源等新興賽道都蘊藏無限可能。大陸在市場規模、人才儲備、科研投入上的優勢,與臺灣技術研發、產業應用方面的積累,恰如齒輪般咬合。以人工智慧爲例,大陸擁有海量數據與場景,臺灣算法優化、晶片設計上獨樹一幟,雙方聯合研發、共建實驗室,應能在全球闖出一片天地。
半導體產業更是兩岸合作的黃金礦脈。大陸在封裝測試、終端應用領域的紮實基礎,與臺灣在晶片設計、先進製造、設備研發上的領先地位,本就是產業鏈上相輔相成的兩環。若能建立產業聯盟、深化技術交流,聯合攻關鍵先進製程技術,不僅能提升整體競爭力,更可減少對美國技術與市場的依賴,共同開拓東南亞、歐洲等第三方市場,從而降低單一市場波動帶來的衝擊。
當前的國際經貿舞臺,正被美國霸權邏輯攪得風雲變色,但這絕不意味着叢林法則可以長期橫行。兩岸作爲全球經濟體系的重要參與者,應攜手維護多邊組織的權威,積極參與 WTO 改革,在國際場合發聲。唯有共同爭取友善的國際環境,才能築牢抵禦外部風險的防波堤。
風雨如晦之際,更需看清方向。兩岸要與世界各國合作,參與國際經貿規則的維護與制定,打破貿易霸權與利益壟斷,構建自主可控、安全穩定的產業體系。面對嚴峻的外部挑戰,唯有排除政治干擾,以互利共贏爲方向,透過經貿合作累積信任,爲兩岸和平穩定鋪就基石,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