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關稅與滯脹的雙重挑戰

(圖/路透)

美國川普政府的高關稅政策與美國聯準會面臨50年來的貨幣政策困境,已成爲當前經濟學界和政策制定者關注的焦點。這些政策不僅對美國經濟造成衝擊,也可能引發滯脹現象,對全球經濟的影響深遠。

川普祭出的高關稅政策直接推高了美國進口商品的價格,導致國內消費者的生活成本增加,進一步削弱了家庭支出能力。至於企業,爲了應對高關稅,得重新調整供應鏈佈局,短期內供應鏈中斷會導致生產效率下降,增加了生產成本。不確定性增加也使得企業對未來的投資計劃更加謹慎,進一步抑制了民間投資。供給成本的增加與有效需求減少,造成經濟停滯與通膨同時存在的滯脹壓力,高關稅政策正是這一現象的催化劑。

美國聯準會目前面臨的挑戰是如何在控制通膨與支持經濟成長之間取得平衡。政策上的兩難在於提高利率可以抑制通膨,但可能進一步抑制經濟成長;降低利率則可能加劇通膨。高關稅政策引發市場波動,市場的不確定性使投資者信心下降,進一步加劇了聯準會的政策壓力。

況且貨幣政策無法直接解決供應鏈中斷和高關稅帶來的結構性問題。誠如聯準會主席鮑爾近期表示,關稅政策可能導致通膨壓力持續存在,而經濟成長和就業市場可能進一步偏離其目標。這使得聯準會在制定貨幣政策時面臨更大的挑戰。

滯脹對經濟和社會的影響是多方面的,除了經濟成長停滯,企業裁員使失業率上升,生活成本上升使實際購買力下降外,生活品質惡化,還會使收入與財富差距擴大,社會不滿情緒加劇,很可能引發社會動盪。

爲了避免滯脹蔓延,應該儘快透過談判協商逐步降低關稅,減少貿易摩擦,穩定全球供應鏈,減少進口商品的成本壓力,穩定物價,以緩解通膨爲先。而聯準會應根據經濟數據調整利率政策,保持貨幣政策靈活性,避免過度緊縮或寬鬆;再配合擴大公共財政支出加大基礎設施投資,創造就業機會,刺激經濟成長。

川普政府的高關稅政策與聯準會的貨幣政策困境凸顯了當前經濟環境的複雜性,全球化退潮下,各國必須在安全與效率間重新權衡。要避免滯脹的惡性循環與衝擊,短期內,協調性政策談判、區域合作深化與供應鏈多元化是緩解衝擊的關鍵;中期則推動結構性改革,提升生產效率與收入分配公平性;長期而言,產業鏈重組與多極化貿易體系將重塑全球經濟格局。

歷史經驗顯示,保護主義終將反噬自身,唯有開放與創新才能永續成長。期盼在烏雲即將籠罩全球之際,中美兩強對撞能適時懸崖勒馬,否則人禍比天災還可怕,全球都無法倖免!(作者爲國立政治大學經濟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