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科技遏華”反而促進中國創新

來源:環球時報

香港《南華早報》2月26日文章,原題:爲何美國應停止針對中國科技今年1月下旬,一家中國初創企業推出了一款人工智能(AI)模型,其性能優於同類產品。雖然這聽起來似曾相識,但這家公司並非深度求索(DeepSeek)。像科技公司月之暗面的Kimi K1.5,這樣又一款中國AI模型的出現表明,中國AI行業的快速迭代並非個例,而是已經成爲常態。

當DeepSeek震驚世界的同時,也引發了一場地緣政治風暴。在其R1模型推出後的幾天內,美國聯邦機構就禁止使用DeepSeek的技術,官員宣稱此舉是“出於對國家安全和數據隱私的擔憂”。

雖然有人可能會說,這些限制是出於政治目的,而非DeepSeek帶來的真正風險,但問題已不再是美國是否可以遏制類似DeepSeek或其他任何中國AI企業。相反,美國應該考慮的問題是:任何遏制中國科技的企圖是否只會促使其發展壯大。

這並非中國科技公司首次在重重困難下取得成功。2019年,美國切斷華爲使用美國技術的渠道,包括半導體技術。許多人預計這家中國公司將遭受不可逆轉的打擊,有些人甚至認爲它會倒閉。然而,禁令卻產生了相反的效果:加速中國在硬件方面的創新。2024年,華爲推出由先進芯片驅動的新產品,並且正在開發5.5G移動網絡基礎設施。

DeepSeek和華爲一樣,證明了美國旨在保護自身利益的舉措反而促進了中國的創新。儘管美國對向中國出口先進AI芯片實施了限制,但DeepSeek依舊開發出了尖端的AI模型。

在一個互聯互通的世界裡,創新總會找到出路,美國遏制中國科技的舉措不會達到預期效果。(作者Felicia Feiran Chen、Adam Au,王從譯)

新加坡《聯合早報》2月28日文章,原題:學者認爲美國遏制難阻中國科技崛起回看過去10年的發展,受訪學者均認爲,儘管頂着美國在科技、貿易和金融等多方遏制的重壓,中國打破了所謂的體制不利於創新的思維限制,也挑戰了美國的科技霸權,讓中國更有信心加碼推動下個階段的科技創新。

過去10年,中國鎖定重點發展並給予措施幫扶的10大產業爲:新能源汽車、能源與發電、造船、高鐵、航空與航天、生物科技、先進材料、機器人和高檔數控機牀、半導體、農業機械。這10大產業組合,跟2月獲邀參加與中國國家領導人座談的民營企業家代表組成基本吻合。

經過10年跨度,中國製造的電動汽車、智能手機、太陽能板等已走進全球千家萬戶。中國人工智能項目深度求索(DeepSeek)今年1月橫空出世,用較少芯片、較低成本實現高性能大模型。採訪學者均認爲,新能源汽車領域表現最爲突出。光伏、造船、量子計算、人工智能、軍民兩用航空航天科技等也有不俗成果。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顧清揚認爲,中國給美歐最大震撼的不在科技產品本身,而是對中國產生新戰略認識。“歐美低估了中國,原以爲沒有歐美先進技術,中國難以在科研上取得突破,但中國還是創造出了新東西,這就很令人震撼了。”顧清揚說,西方可借鑑中國採取的“政府力量+以浙江杭州爲代表的民營經濟研究體系力量”模式,其獨特之處在於既有大企業又有小企業生態體系戰略,強調系統性集成。

儘管中國在高科技領域崛起挑戰美國的科技霸權,但美國大西洋理事會中國樞紐研究員宋文笛認爲,特朗普第二任期的中美科技戰未必會更趨尖銳化。特朗普這位現實主義者可能會有興趣與中國達成某種交易。宋文笛說,特朗普對收割中國經濟發展成果的興趣,要大於遏制中國科技與經濟發展。“他不在乎你變得更強大,只要你讓他從中獲利就可以了。”(作者沈澤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