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有效監管促進中國AI創新
來源:環球時報
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8月12日文章,原題:中國是如何在人工智能主導權競爭中取得進展的 在中國東部城市蘇州的一家時尚展廳裡,英國劍橋大學畢業的企業家俞凱流利地在英語和母語中文之間切換,向來訪者介紹他創立的獨角獸人工智能(AI)公司的成就。
俞博士與聯合創始人2007年在英國創立AISpeech(思必馳),但次年便將公司遷至中國,因爲看好中國有利的政策環境和初具規模的AI產業。這一押注取得成功。俞表示:“中國在產業政策、規劃和連續性方面顯然強於國外。”
過去20年,中國將AI列爲戰略性產業的優先發展方向,這有助於形成充滿活力的AI生態系統,並縮小與長期佔據全球AI創新領軍地位的美國的技術差距。中國不斷推出越來越先進的大型語言模型,並向全球推廣免費開源模型。中國在AI領域超越美國,遠不只是一場短期內開發最佳模型的衝刺。真正的競爭在於將AI技術普及到經濟各領域。喬治·華盛頓大學教授傑弗裡·丁說,這更像是一場長跑,過程可能需要數十年。
各國運行AI系統的能力將是一個重要因素,對新興技術的監管決策也將產生深遠影響。北京的監管要求並未如一些(西方)專家預期的那樣阻礙中國的AI創新。丁認爲中國的進展表明“審慎的監管實際上可能使這種推廣更加可持續……並培養更多公衆信任”。據估計,2023年中國的模型比美國落後3年。喬治敦大學安全與新興技術中心的美中AI政策專家海倫·託納說,如今這一差距“更像是6到12個月”。
中國已爲生成式AI設置監管護欄。相比之下,美國政府反對此類監管措施,認爲這將阻礙美國AI的競爭力。但事實恰恰相反,要求企業公開研發內容的透明度規則,可以防止AI事故發生——此類事故可能引發公衆恐慌並阻礙AI普及。託納說:“一套合理的監管措施實際上能支持行業發展並加速進程。”
除了監管措施,北京自上而下的AI戰略還包括對模型、研究、人才和初創企業的大力投資,並積累海量數據以訓練AI模型,力求在芯片生產方面實現自主,推動AI廣泛應用。總體而言,北京方面優先考慮AI在製造業、農業等傳統領域以及無人機和自動駕駛汽車等新興行業中的實際應用。
尋求保持國內自主的同時,中國在國際上爭奪AI市場和軟實力影響力,將開源模型推廣至海外,多國紛紛採用這些模型。託納說,這使得中國的程序如DeepSeek的R1模型等能夠取代Meta曾經佔據的領先地位,“從軟實力角度看這確實很重要,美國公司因爲未優先推廣開源模型而失去大量優勢”。中國鼓勵境外的算力運行中國模型,也爲繞過美國對先進芯片的限制提供了途徑。在美國企圖技術脫鉤的背景下,中國AI企業普遍奉行自主理念。俞博士說:“當前的技術爭端影響不大,因爲我們主要依靠自身技術。”(作者安·泰森,喬恆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