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中國AI路線圖將推動全球創新

參考消息網3月18日報道 今日歐洲新聞網站3月13日刊登題爲《中國的AI路線圖如何推動產業增長和全球創新》的文章,作者是“一帶一路”可持續發展倡議組織主席凱瑟·納瓦卜。文章摘編如下:

中國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到在人工智能(AI)領域的發展規劃,稱中國將“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培育生物製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來產業”。

作爲新興的人工智能強國,中國的人工智能路線圖將如何推動產業增長和全球創新?

在快速發展的人工智能領域,開源模型正成爲促進技術平權和全球合作的強大工具。初創企業深度求索(DeepSeek)的開源人工智能模型是這種轉變的典範。這種模式創造了一種獨特生態,全球人才——開發人員、工程師和學者——都可以爲它的發展貢獻力量,推動技術發展“大爆發”。

對於缺乏資金和技術專長的國家來說,開源人工智能爲開發自己的基礎模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會。開源人工智能突破國界和技術的壁壘,培育一種富有包容性的創新生態,令所有國家都可以平等參與人工智能發展。這種模式已經取得成功,百度和騰訊等中國主要科技公司正在整合開源模型,而英偉達和微軟等國際巨頭也開始採用這種模式。

在國內創新和全球合作的協同作用下,中國的人工智能產業正在經歷爆炸式增長。截至2024年9月,中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已接近6000億元人民幣,企業數量已超4500家。2035年中國人工智能產業規模預計將超過1.7萬億元人民幣,複合年增長率達到15.6%。

“人工智能+”戰略是通過跨行業合作培育新質生產力。例如,大型電子商務和社交平臺正在整合大數據分析、算法和雲計算,以推動智能化升級。分析人士指出,在成熟的工業基礎設施的支持下,中國的人工智能生態利用了基礎研究、應用開發和市場部署之間的垂直整合。

人工智能技術最有前途的應用領域之一是老年人護理。預計到2035年,中國老齡人口將突破4億,智能呼叫設備、個性化醫療系統和護理機器人等人工智能解決方案將改變這一行業。2025年中國智能護理機器人產業市場規模預計將突破300億元人民幣,到2035年有望突破萬億元。中國還牽頭制定了世界首個養老機器人國際標準,爲質量和可用性設定全球基準。

中國在開源人工智能領域的領導地位超越了國界,促進全球合作和打造國際治理框架。2024年12月,中國與贊比亞在聯合國總部共同舉辦人工智能能力建設國際合作之友小組首次會議,有80多個國家以及聯合國秘書長技術特使辦公室等聯合國機構的代表與會。這一行動旨在加強人工智能能力建設和治理,彌合數字鴻溝。中國還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議》《加強人工智能能力建設國際合作決議》等重大全球倡議。

這些努力與中國-金磚國家人工智能發展與合作中心的使命相一致,該中心的重點是促進信息交流、加強科技合作和完善治理體系。

人工智能與全球電子商務的融合是中國正在產生重大影響的另一個領域。在“世界小商品之都”義烏,像深度求索這樣的人工智能工具正在徹底改變跨境貿易。旅居中國20多年的巴基斯坦商人拉納·賽義德使用人工智能製作多語言宣傳視頻,把他的生意擴大到世界各地。中國連續12年成爲全球最大網絡零售市場,爲國際企業提供巨大機會。(編譯/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