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評】以科技創新推動中國經濟向“新”而行

(原標題:【光明網評】以科技創新推動中國經濟向“新”而行)

作者:謝偉鋒

科技與創新,永遠是強國之路必不可少的“奠基石”。對於我們而言,科技創新早就不是抽象的概念表述,而是化作車間裡的機械臂、實驗室轉化的新產品、全球市場搶手的“綠色名片”。近日,國家統計局發佈最新數據,1—7月規模以上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5%,這一數字背後,是中國經濟向“新”而行、向“智”發展、向“上”騰飛的生動寫照。

高技術製造業9.5%的高增長,不僅是幾個百分點的躍升,更是一種結構的優化、一場動能的切換。江西藍微電子攻克高端絕緣鍵合絲技術,打破國外壟斷,破解“芯片神經”卡脖子難題;北京品馳醫療在腦起搏器領域實現多項技術突破,成爲全球唯一擁有四大系列主流植入式神經調控產品線的企業……一批“專精特新”企業成爲創新主力軍,一批製造工廠因數字化而重生,一批綠色技術助推低碳轉型——它們共同構成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微景觀,也匯聚成宏觀經濟增長的強支撐。

我們理解“科技創新”,既可立足宏大維度,也可聚焦具體層面。正是這些“見於細微”的突破,決定着國家科技水平的先進與否:機器人、智能製造、低空經濟……這些曾經的概念正逐漸成爲觸手可及的產業藍海。在全球科技競賽中,中國不再是跟跑者,而是在更多領域成爲並跑者、領跑者。這是我們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底氣,也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決心所在。

當然,科技創新從來不是坦途。一方面,關鍵核心技術的攻關仍需啃下“硬骨頭”;另一方面,成果轉化“最後一公里”的壁壘尚待破除——而這,正是我們持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發力創新的深層動因。南京“江翼達”低空飛行基地,憑藉自主研發的“匯閃送2.0”系統,實現對航行船舶的動態跟隨配送,讓低空外賣服務在長江之上從構想變爲現實。從“飛起來”到“用起來”,關鍵就在於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唯有如此,才能讓創新活力持續奔涌,讓科技之花結出沉甸甸的產業之果。

放眼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浪潮澎湃,產業變革窗口期稍縱即逝。中國以科技賦能產業、以創新引領發展,不僅是爲當前經濟注入新能量,更是爲未來十年甚至更長遠的發展築基鋪路。在剛剛落幕的世界機器人大會上,1500多件展品亮相,5天會期銷售額超2億元,展示了中國機器人產業的蓬勃生機。以機器人爲代表的高技術製造業的蓬勃增長,正是國家戰略與市場力量同頻共振的生動寫照。它告訴我們:中國經濟無懼風浪,正因爲其內核正在變得更加強大、更有韌性、更具競爭力。

科技創新,從未像今天這樣,深度嵌入經濟的脈絡。而當前的中國,正站在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的時代拐點。正如處於科技創新領域“塔尖”位置的中國航天人所言:“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誠如斯言,科技核心技術攻關依然道阻且長,創新生態仍需培厚土壤。唯有以更大力度投入研發、更活機制激勵企業、更開放姿態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才能讓“第一動力”真正澎湃不息。以科技創新贏得未來,我們仍需奮力前行——這既是共勉,更是信念!(謝偉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