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引領向海圖強——高質量發展海洋經濟述評(中)
科技創新是引領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驅動力。近日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指出,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強化海洋戰略科技力量,培育發展海洋科技領軍企業和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技術突破集聚新動能
全球首艘安裝碳捕集和封存設備的海上浮式生產儲油船建造完畢,國內第一套2000米級超深水採油樹完成總裝,免疫抗腫瘤海洋一類新藥BG136啓動臨牀二期試驗……從深海重器到生物製藥,今年以來,我國海洋科技創新領域成績亮眼。
“技術突破推動高質量發展新動能快速形成,海洋各領域科創成果不斷涌現,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基礎進一步穩固。”國家海洋信息中心主任石綏祥說。
石綏祥介紹,科技創新推動海洋新質生產力加快形成。今年一季度,在海洋領域數字技術研發與應用方面,海洋大語言模型“瀚海智語”等正式發佈,爲海洋產業數字化轉型奠定重要基礎;“東海深藍智慧中樞”平臺、舟山中遠海運重工一套小組立機器人生產線等正式投入使用,助力海洋產業發展提質增效。在低碳技術方面,世界最大功率甲醇雙燃料船用主機、首型高替代率甲醇燃料船用中速機正式交付;文昌9—7鑽井平臺首次應用“火炬氣回收+等離子點火”的火炬氣回收利用方案,實現火炬氣零排放。
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員餘興光認爲,海洋科技是探索、開發和保護海洋的綜合性、交叉性、前沿性科學技術,科技水平的高度直接決定了海洋經濟發展的潛力和後勁。我國積極推動海洋科技創新,海洋科技實力穩步提升,在若干領域實現從跟跑向並跑、領跑轉變。
打造高能級科創平臺
6月8日,國家海洋綜合試驗場(深海)在海南正式啓動運行,標誌着我國深海科技事業發展又迎重要助力。
“國家海洋綜合試驗場是面向海洋領域科學研究、技術驗證和產業發展的需要,在特定海域建設的綜合性實驗平臺,是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後一公里’的關鍵支撐。”自然資源部相關負責人介紹,南海是開展深海研發和試驗的最佳天然場所,此次啓動運行的國家海洋綜合試驗場(深海)聚焦提升深海進入、深海探測、深海開發能力,構建了集深海裝備技術研發、測試試驗、成果轉化、產品孵化、檢驗檢測於一體的公共服務平臺。其餘3處國家海洋綜合試驗場分別位於山東、浙江和廣東,承擔着不同的海洋試驗任務。
高能級科創平臺是實現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堅實底座。在餘興光看來,打造高能級海洋科創平臺,在發揮“國字號”實驗室牽引作用的同時完善多層次海洋科技創新體系,將進一步提升海洋領域原始創新能力,強化國家海洋科技力量。
當前,沿海地區多措並舉,瞄準海洋科技前沿,協同開展技術攻關。在山東,嶗山國家實驗室獲批組建並實現規範化運行,50家“國字號”海洋科研機構、4個全國重點實驗室、16個省重點實驗室、24家省技術創新中心等一系列平臺,爲開展海洋領域核心技術攻關搭建了重要載體。在廣東,國家海洋綜合試驗場(珠海)、國家深海科考中心、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發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一批創新平臺相繼落戶,更好服務支撐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加強政策扶持力度
我國海洋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海洋科技創新體系基本建成,規模持續壯大,但依然存在多處“卡脖子”技術亟待突破。
餘興光認爲,以科技創新引領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要着重關注環境安全與生態安全。一方面,海洋開發利用需要更加準確和全面的海洋環境感知和監測能力,高科技海洋裝備是重要基礎,電力、淡水等能源資源持續高效供應是關鍵保障,這意味着要在海洋裝備製造業、海洋新材料、海洋清潔能源利用等領域進一步提高創新研發能力,提供與之匹配的裝備設計和綜合配套設施。另一方面,全球氣候變化是影響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不可忽視的因素,要推動數字技術和智能手段與海洋深入融合,全面提升海洋防災減災能力。
隨着海洋開發利用逐步從近海走向深遠海,海洋科技創新涵蓋資源勘探、環境監測、信息通信、裝備製造等多個領域,應用場景衆多。近年來,一批涉海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注細分賽道,打造拳頭產品,研發的多項產品填補國內空白,打破國外壟斷,成爲逐夢深藍的重要動力。
“企業是技術創新和成果應用的主體,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麻雀雖小’,但創新能力不可小視。”餘興光說,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通常具有較高的專注性和敏銳度,能夠對市場變化作出快速反應,並且長期深耕相關領域、專注研發投入,在推動現代海洋產業走向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方面發揮着關鍵作用。
在多位業內人士看來,浩瀚海洋大有可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正處於重要的發展機遇期。各地要加強政策扶持力度,進一步完善工作機制、政策法規體系以及爲企高效服務體系,實現產業、人才、資金高效集聚,推動海洋經濟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鍊、人才鏈深度融合,賦能專精特新企業發展,讓“小巨人”迸發大能量。(經濟日報記者 紀文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