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媒:科技創新改變中國發展面貌
參考消息網2月7日報道 俄羅斯自由媒體網2月5日發表題爲《曾經歷“屈辱世紀”的中國在西方面前揚眉吐氣》的文章,作者是德米特里·卡普斯京。文章摘編如下:
西方經濟學家敲響了警鐘:一度輝煌的歐洲經濟再也無法與中國競爭了。中國製造和創新升級徹底改變了這個國家。
正如法國“大西洋”新聞網站的專欄文章所說,中國提出了絕對是所有中國人都認同的有關建成世界科技強國的明確目標。
這篇文章的作者讓-皮埃爾·科爾尼烏指出,如果說中國曾經屬於城市化程度極低的農業國,那麼它如今則是絕對的世界領袖。
中國的發展速度之快,有法國人整理出的數據爲證。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前,大部分的中國人都居住在農村,且處於貧困狀態。1978年,中國的對外貿易規模排名全球第32位。中國用了很短的時間,就證明它能在許多領域趕上西方的水平。如今,中國證明了可以超越這一水平,將西方遠遠甩在身後。
目前中國已有很多自貿區、開發區、高新區,主要位於大城市和沿海城市。不過,僅僅是外國人被低稅收吸引、在中國辦廠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中國人正在親手打造自己的經濟。
在地處長江入海口的上海,浦東新區發展風生水起。它的商業心臟地帶是張江高科技園區,從機器人到生物醫藥等各行業的大量公司在那裡落戶。
中國如今已成爲高科技領域無可爭議的全球領軍者。以汽車工業爲例:中國的汽車產量是美國的近三倍。2024年,新能源汽車在中國的市場佔有率爲40%。中國還拿下了全球電動汽車市場66%的份額。
中國許多電動汽車廠商是中國大型車企或衆多初創企業的子公司。它們之間的競爭如此激烈,是西方做夢都想不到的:在這場競爭當中,價格下降,質量提高,失敗企業退出市場。
中國的進步不是偶然的,而是精心規劃的結果。早在2006年,中國就確立了全社會研究開發投入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要達到的目標。
10年前,中國決定不再複製西方的成果,而打算在十大領域,包括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先進軌道交通裝備、高檔數控機牀和機器人、生物醫藥、信息技術等方面成爲標杆。這一目標也已經實現了。(編譯/童師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