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籌科技創新產業創新融合發展
來源:經濟日報
郭國平代表——讓量子科技走上“貨架”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培育生物製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來產業。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郭國平表示,這爲量子計算行業發展提供了明確政策導向。
目前,我國已成爲世界上第三個具備量子計算機整機交付能力的國家,處於全球量子計算領域第一梯隊。但在量子比特相干時間提升、容錯量子計算理論突破、大規模量子系統擴展等底層科學問題上,我們仍需加強基礎研究,通過資源性傾斜和系統性佈局突破物理極限。
郭國平代表表示,加強基礎研究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必然要求。基礎研究處於從研究到應用再到生產的科研鏈條起始端,只有地基打得牢,科技事業的大廈才能建得高。量子科技作爲兼具前沿性與顛覆性的戰略領域,其發展尤其需要基礎研究提供持續的原創性動能。應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前沿性、顛覆性技術研發,加快組織實施和超前佈局重大科技項目。
量子計算的規模化應用依賴於關鍵核心技術的持續突破,而核心技術攻關作爲連接基礎創新與產業轉化的關鍵環節,決定了量子計算從實驗室裝置到產業化設備的跨越。“我國在超導量子計算領域已構建起覆蓋全產業鏈的自主技術體系。爲滿足規模化應用的需求,需要進一步聚焦量子芯片、測控系統、極低溫環境支撐系統等核心環節,推動量子比特數量與質量的同步提升,爲量子計算技術從‘書架’走上‘貨架’構築堅實的技術基礎。”郭國平代表說。 (經濟日報記者 樑 睿)
苟護生委員——優化戰略科技力量佈局
世界科技強國的競爭,核心在於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比拼。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國際工程諮詢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苟護生表示,優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佈局,關鍵在於聚焦科技資源的統籌配置。通過整合各類創新資源,形成體系化的科技創新能力,並充分發揮科技領軍企業龍頭帶動作用,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
要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就要進一步優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佈局,推進科研院所改革,探索國家實驗室等新型科研組織模式,並增強國際和區域科技創新中心的輻射帶動能力。
過去一年,我國在提升創新能力上取得了新進展,集成電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領域均取得了新成果。同時,“嫦娥六號”實現了人類首次月球背面採樣返回,“夢想”號大洋鑽探船也建成入列。面對國家戰略需求,苟護生委員表示,要瞄準科技前沿,同時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以重大科技項目爲抓手,推動原始創新。此外,還要充分發揮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專業數據庫等科研基礎條件的支撐作用,爲基礎性、前沿性研究提供平臺和技術手段。
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能夠有效鏈接科學創新、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和產業創新各環節,推動創新鏈和產業鏈融合發展。“要優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與產業創新體系的銜接機制,健全科技成果轉化支持政策體系和市場服務體系。同時,要加快概念驗證、中試驗證和行業共性技術平臺建設。通過共同研發項目、共同成立創新聯合體、人才交流互聘等方式,建立多層次、多元化合作網絡,爲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高質量科技創新供給。”苟護生委員說。 (經濟日報記者 吉亞矯)
張壯代表——拓展人工智能創新應用
“人工智能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在人工智能時代,柳州不能缺席,更不能落後。”全國人大代表、廣西柳州市市長張壯表示,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以及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等目標,爲柳州的發展指明瞭方向、提供了遵循。柳州將堅持以“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爲建設製造強市擦亮“智能”底色。
作爲工業重鎮,柳州擁有雄厚的工業基礎,汽車、鋼鐵、機械等傳統產業,智能終端及機器人、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林木加工、化工、食品、醫藥大健康等優勢產業,各具特色、競相發展,爲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和豐富的應用場景。
張壯代表表示,近年來,柳州積極擁抱人工智能,大力推進人工智能與先進製造業的深度融合,以人工智能賦能多領域、多場景應用,成爲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推動力。
目前,柳州已有42家智能終端及機器人制造企業,逐步形成了年產2萬臺智能服務機器人的生產能力。同時,柳州製造業的“智改數轉”成果入選工業和信息化部城市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案例,柳州入選國家第二批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城市。
張壯代表表示,柳州將大力推動“人工智能+”行動,以人工智能和製造業深度融合爲主線,以智能製造爲主攻方向,以場景應用爲牽引,加快重點行業智能升級,大力發展智能產品,爲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新質生產力、建設製造強市提供有力支撐。 (經濟日報記者 李盛丹歌)
江浩然委員——增強對社會資本吸引力
“社會資本參與創業投資,是推動科技創新、產業升級、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必然需求。社會資本的積極參與,可以引導更多資金流向科技創新領域,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推動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全國政協委員,恆銀金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江浩然表示,當下全球科技競爭日趨激烈,在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過程中,靈活性高、前瞻性強又規模巨大的社會資本能夠發揮重要作用。
江浩然委員表示,社會資本參與創業投資,爲科技創新提供了關鍵的資金支持,加速了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市場的進程,培育出更多具有競爭力的科技型企業。在推動科技創新過程中,社會資本需要緊密把握時代需求、政策方向和市場情況,同時也可借鑑海內外的成功經驗。針對創新型企業,應推出更多專項政策措施,包括實施稅收優惠政策、優化企業社保繳費管理、加強涉企行政訴訟和執行監督等。
江浩然委員建議,高校和科研機構應加強與社會資本的對接,建立更加開放的合作機制,及時將科研成果推向市場,實現科技成果的有效轉化。企業自身也需要選好發展賽道,不斷提升創新能力和管理水平,增強對社會資本的吸引力。同時,應持續深化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改革,大力提振市場發展信心,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此外,還應降低創業投資風險,加強對創業投資的監管,規範市場秩序,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建立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爲創業投資提供多樣化的退出渠道,讓社會資本敢於投資、願意投資。 (經濟日報記者 覃皓珺)
夏華代表——數智技術煥新傳統產業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動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全國人大代表、依文集團董事長夏華表示,數字化技術的廣泛應用爲傳統手工藝的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新機遇,正深刻改變着服裝等傳統行業的面貌。
“在數字化時代,市場需求變化迅速且更加個性化、多樣化。企業若不能及時、精準地把握市場動態和消費者需求,生產出的產品就可能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夏華代表表示,要積極推動傳統服裝產業向數字化、智能化方向轉型升級,將數字技術融入從設計到銷售的全鏈條,讓傳統服裝產業不斷邁向智能化新階段。
夏華代表介紹,依文集團建立的中國民族美學紋樣數據庫和中國手工藝者數據庫,收錄了8900多種傳統工藝紋樣和25000多名手工藝人的信息,形成了包括全球400多家品牌和1600多位設計師在內的合作網絡,推動以中國紋樣、中國元素、中國創意、中國故事爲核心的文化符號和傳統手工藝產品“出圈”,走向國際舞臺,讓傳統手工藝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急需一大批既深諳傳統精髓又精通數字技術的複合型人才。”夏華代表建議,應進一步加強高校、職業院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共同培養更多具備跨界能力的複合型專業人才,爲中國傳統藝術走向世界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經濟日報記者 吳秉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