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加快科技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在以科技創新塑造發展新優勢上走在前列。”這是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浙江時的殷殷囑託。今年以來,以深度求索、宇樹科技等“杭州六小龍”爲代表的一系列浙江科技創新成果引發全球關注,錢塘江畔颳起的這股科創風,成爲浙江科技創新的生動註腳。

面對如何以科技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的考題,浙江奮筆寫下了“將以長期主義者的堅定,真正做好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這篇大文章”的答案。經濟大省挑大樑,浙江把增強科技創新能力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創新浙江”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打造現代化產業體系,以全面建成高水平創新型省份爲戰略目標,緊密契合產業需求,助推各類創新主體發展。

破題科技成果轉化

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做好科技成果轉化是一道必答題。在富春江畔的杭州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簡稱“杭州光機所”),則把“讓科技成果轉化沒那麼難”的願景掛在了展廳最醒目的位置,並把成爲“最懂”科學家創業的孵化器、幫助科學家團隊跨越成果轉化的“死亡之谷”視爲己任。

2019年6月,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與杭州市富陽區攜手共建杭州光機所,並逐漸打造出一座規劃面積近百畝的產業園,專注於光電科技領域的科技成果轉化。但與聚焦從0到1的基礎研究、原始創新不同,杭州光機所致力於1到10的產業技術孵化器、10到100的創業驗證加速器。

1到10指的是從“實驗室原理性技術”發展到“有直接產業應用的成套工程技術”,而10到100,則是進一步進化到“可量產的生產線技術”。“我們的服務就是用一套模塊化、標準化、專業化、定製化的算法與服務體系幫助具有優秀科技創新能力的科學家完成的成果轉化,並通過創新、創業、創投,把更多底層創新變成高效率的新質生產力。”擁有杭州光機所所長、科技企業富加鎵業創始人雙重身份的齊紅基,對科技成果轉化有切身體會,他的公司直到去年才組建自己的財務團隊,此前的財務工作完全依託杭州光機所的專業團隊。

“科研背景的創業者很多都不懂資本運作,但杭州光機所的專業投融資服務平臺有效破解了這一難題。”齊紅基介紹,除了財務法務、政策對接、投融資、人才引進等軟性服務外,杭州光機所還通過舉辦“科學家創業特訓班”,爲優秀硬核科技創業者提供全免費公益性實戰培訓,讓“科學家”完成向“創業者”的轉型。

目前,杭州光機所已孵化出50餘家硬科技創業公司,吸引外部社會資本超25億元。但在齊紅基看來,杭州光機所的價值不僅在於孵化,更在於探索出一條算法(科創生態)+數據(科技成果)+算力(基地)的科創孵化模式。“如果實驗室裡解決的是科技成果從0到1的轉化,那麼,杭州光機所就是讓科技成果實現從1到100的量變,通過支持光電領域科學家創業,讓科學家手裡技術的‘1’轉化成產業的‘100’。”齊紅基說。

杭州光機所是浙江探索科技成果轉化的縮影,各類新型研發機構、孵化平臺以及成果轉化新模式如雨後春筍般不斷生長。例如,最近成立的西湖雲創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基地,即將被打造成爲杭深雙灣聯動、加速創新要素跨域流動的關鍵樞紐;溫州樂清啓動的科技成果“雙榜制”,通過精準打通信息壁壘,在“技術經理人”的牽線下,高效匹配企業技術需求,爲企業端與科研院所技術方牽線搭橋。

《2024浙江科技成果轉化指數》顯示,2020年至2023年浙江科技成果轉化總指數歷年增幅均超過16%,2023年浙江科技成果轉化指數同比增長25.72%,增速逐年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發展蹄疾步穩。

賦能傳統領域轉型

隨着數字經濟快速發展,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智能終端的快速落地給人們的生活帶來重大變化,許多傳統的生產方式也在新技術的賦能下實現了轉型。

利用智能應用巧妙破解用電運維缺陷檢測、風險識別等人工巡檢難以解決的難題,國網金華供電公司給出了新解。近日,國網武義縣供電公司的數據專員,藉助低壓潛伏性故障智能診斷模型,通過大數據精準診斷技術,成功研判出新宅鎮麻鋪茶廠用戶存在低壓潛伏性故障。

“低壓潛伏性故障隱蔽性強、初期特徵不明顯,依靠運維人員進行現場勘查很難發現問題,一直是電力運維中的棘手問題。”國網武義縣供電公司供電服務指揮中心主任林軍說,爲解決這一問題,國網金華供電公司聯合國網武義供電公司數據專員隊伍,成立數據應用創新小組,研發“低壓潛伏性故障智能診斷模型”,旨在提前發現用戶潛在故障隱患,將故障消除在萌芽階段。

“該模型以用戶電壓瞬降作爲主要權重,結合用戶電壓電流、低電壓發生次數、用戶掉電記錄等12類實時數據進行綜合研判,根據分析結果,運維人員到現場進行排查消缺,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將事後搶修轉變爲事前治理。”林軍說,截至目前,該模型準確率達70.27%,消除隱患208戶,有效降低了用戶報修數量,故障工單同比下降8.22%,取得良好成效。

位於浙江省中北部的紹興諸暨市,是全球最大的襪業生產基地,年產襪子超250億雙,約佔全球市場的三分之一。正因爲智能設備的不斷髮展迭代,讓傳統產業藉助創新的翅膀實現了新飛躍。

“去年,我們開闢了俄羅斯、伊朗、土耳其市場,利潤增長了15%左右,1000多臺織縫翻雙針一體智能襪機在年前被早早預訂,訂單更是排到了今年10月份。”浙江偉盈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丁家偉介紹,近年來,當地襪企紛紛將傳統生產設備升級爲數字化一體機,如今已經迭代到第六代織縫翻雙針一體智能襪機,銷路也越來越好。

丁家偉算了一筆賬,在數字化車間改造前,一名工人最多隻能管8臺普通襪機,現在至少可以管25臺織縫翻雙針一體智能襪機。也就是說,100臺織縫翻一體智能襪機組成的車間只需要4名工人,加上其他改造,一個車間一年就可以省下200萬元。

這場圍繞襪業展開的“數字革命”,使諸暨成爲全球最大的智能襪機生產基地。年產織縫翻一體智能襪機規模約2萬臺(套),智能襪機單價由最初的30萬元下降至8萬元左右,如今,諸暨襪機企業織縫翻一體智能襪機已佔據國內約95%的市場份額。

保障科創服務供給

近日,一段浙江民警與球形機器人共同執行街面巡邏任務的視頻在網上引發關注,畫面中一顆直徑不足半米的銀灰色圓球時而加速疾馳,時而緩速繞行,憑藉流暢的機動性能在密集人流中開闢出精準的巡防路徑。

科技感的背後是突破性的技術革新,這款來自邏騰(杭州)科技有限公司的球形機器人,採用“球形結構+擺錘驅動+高速滾動”的先進運動原理,在全球範圍內申請並獲得相關發明專利,彌補了現有輪式和腿足式機器人地形適應能力弱等缺陷。

“從默默無聞到一鳴驚人,就像‘杭州六小龍’一樣,邏騰機器人也經歷了多年的培育期。”杭州大創小鎮黨工委委員、副主任陳歡告訴記者,培育科技類早期項目,作爲政府要具備長期主義的投資和服務理念,要有專業的眼光和敏銳的洞察力,還要有“無感服務”的態度,敢於在初創企業全生命週期中“陪跑賦能”。

“作爲初創企業,很多方面都是‘摸着石頭過河’,比如,對稅費政策、涉稅風險等都瞭解不深。”邏騰科技財務負責人蘇纓濤表示,錢塘區稅務局第一時間上門輔導,通過“政策解讀+風險預警+精準輔導”的全週期護航,一方面幫助企業及時享受稅惠紅利,另一方面通過定期“稅務風險體檢”規範業務流程,讓企業在合規軌道上少走彎路。“管家式服務讓企業心無旁騖搞創新,近年來,企業已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累計減免稅額100餘萬元;這讓企業平穩度過了‘新手期’。”蘇纓濤說。

科技型企業萌芽、成長,離不開金融支持。前不久,得益於杭州高新區(濱江)推出的“濱創服”數字科創平臺,浙江孚臨科技有限公司在一鍵掃碼後順利拿到了自己的“體檢報告”——濱創分,並憑藉出色的分數表現獲得了農行杭州濱江支行的1000萬元信用貸款。

據介紹,“濱創服”是杭州高新區(濱江)科技局濱創薈系列數字科創改革試點的核心載體平臺,旨在解決科技成果轉化中的信息不對稱和資本斷點問題。“濱創分”則是企業創新積分制的升級版。升級後的“濱創分”,融合多方數據,拓展了“創新力”評價維度,讓企業創新力得到了更加“具象化”呈現,同時還將應用場景從銀行信貸擴展到投資與保險,貫穿科技成果轉化全週期。

農業銀行杭州濱江支行與高新區(濱江)科技局、濱創服合作,以“濱創分”爲依據,聯合發佈了首個濱江科技企業專屬的“濱創貸”產品。“有了濱創分的評判,銀行就可以更加直觀看懂企業的創新力和競爭力,不僅拓寬了企業融資渠道,也進一步推動了金融與科技、產業的深度融合。”農業銀行杭州濱江支行行長葉志說。(經濟日報記者 李 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