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收期到來!恆瑞醫藥創新藥收入佔比突破60%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季媛媛8月20日晚間,創新藥企龍頭恆瑞醫藥如期發佈了2025上半年財報,從財報表現不難看出, 恆瑞醫藥憑藉持續的高強度研發投入,正穩步加速其轉型升級進程,BD(業務發展)交易成果頻現,創新藥收入已躍升爲公司業績增長的核心驅動力。
恆瑞醫藥財報顯示,2025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57.61億元,同比增長15.88%;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44.50億元,同比增長29.67%;經營性現金流淨額達43.00億元,同比增長41.80%。營收、淨利潤及經營性現金流淨額均創往年同期新高,業績進入爆發增長期。
與此同時,2025年上半年恆瑞醫藥研發投入38.71億元,其中費用化研發投入32.28億元。從業績角度來看,持續的高強度研發投入加快公司轉型升級步伐,公司邁入了創新藥豐收期,創新藥收入持續提升。2025年上半年公司創新藥銷售及許可收入95.61億元,佔公司營業收入比重60.66%,其中創新藥銷售收入75.70億元。
對此,有券商醫藥行業分析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稱,從恆瑞醫藥業績表現看,其從“仿創結合”向“創新驅動”的戰略轉型已進入收穫階段,創新藥銷售收入的顯著增長和創新藥研發的持續成果,使得創新藥業務成爲推動業績增長的主要引擎。
“近年來,百濟神州、信達生物、康方生物等頭部創新藥企均頻繁披露對外許可交易,如百濟與諾華的PD-1海外權益、康方生物與Summit的PD-1/VEGF雙抗交易等,這標誌着‘BD常態化’已成爲中國創新藥產業發展的關鍵特徵。”該分析師指出,創新藥進入豐收期,BD常態化兌現可以爲創新藥企打開第二增長曲線。
2025年,恆瑞BD烽火不斷點燃。例如,今年3月,一紙價值19.7億美元的合約,將其在研的脂蛋白(a)〔Lp(a)〕口服小分子項目,鄭重交予全球製藥巨頭默沙東;同年7月,與葛蘭素史克(GSK)的握手,又爲恆瑞帶來了5億美元的即時“彈藥”和高達120億美元的未來收益藍圖。
恆瑞的頻頻出手,絕非孤例。它映射出中國創新藥在全球BD舞臺上,正掀起一股持續升溫的浪潮。
持續投入,創新成果進入兌現期
分析恆瑞醫藥財報可見,創新藥放量,百億級BD大單簽約兌現是上半年業績的亮點所在。
根據財報,恆瑞醫藥堅持高強度研發投入,2025年上半年研發投入38.71億元(其中費用化研發投入32.28億元)。截至報告期末,公司累計研發投入超480億元。在持續較高研發投入支撐下,恆瑞醫藥憑藉創新藥領域的持續投入和研發成果,迎來業績增長的爆發期。
報告期內,恆瑞醫藥6款1類創新藥獲批上市,包括:注射用瑞卡西單抗、硫酸艾瑪昔替尼片、瑞格列汀二甲雙胍片(Ⅰ)/(Ⅱ)、注射用瑞康曲妥珠單抗、蘋果酸法米替尼膠囊、注射用磷羅拉匹坦帕洛諾司瓊。
6個創新藥新適應症獲批上市,包括硫酸艾瑪昔替尼片新增3個適應症(類風溼關節炎等)、注射用卡瑞利珠單抗新增1個適應症(聯合蘋果酸法米替尼用於二線宮頸癌治療)、夫那奇珠單抗注射液新增1個適應症(強直性脊柱炎)、富馬酸泰吉利定注射液新增1個適應症(骨科手術後中重度疼痛)獲批上市。
與此同時,創新藥的強勁銷售成爲推動業績增長的主要動力。其中包括瑞維魯胺、達爾西利、恆格列淨等醫保內創新藥收入繼續保持快速增長,艾瑞昔布、瑞馬唑侖、吡咯替尼及氟唑帕利等上市較早的創新藥,隨着上市後研究循證醫學證據的逐步積累及新適應症的持續獲批,持續爲恆瑞銷售收入貢獻增量。
創新藥對外許可作爲恆瑞常態化業務,其收入已成爲其營業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報告期內,恆瑞收到默沙東2億美元以及IDEAYA 7500萬美元的對外許可首付款,並確認爲收入,進一步推動經營業績指標增長。
“結合行業動態與恆瑞案例,未來創新藥企已經從‘單點突破’走向“全球價值鏈融入”‘全球價值鏈融入’,BD成爲創新藥企的‘必選項’而非‘可選項’。”前述分析師指出。過去中國創新藥企的核心矛盾是“研發能力與商業化能力的錯配”,而當前這一矛盾正通過BD交易逐步化解。
一方面,海外MNC(跨國藥企)需要中國藥企在成本效率與特定靶點(如亞洲高發瘤種、差異化機制)上的優勢補充管線;另一方面,國內藥企採取首付款加里程碑付款及銷售分成的模式,既迅速回籠資金以支持研發,又藉助國際巨頭的商業化能力,最大化產品的全球價值。
“恆瑞與默沙東、IDEAYA的合作正是典型案例。默沙東的全球腫瘤銷售網絡可爲恆瑞管線打開歐美市場,而IDEAYA在精準醫療領域的臨牀推進經驗則能加速潛在品種的上市進程。 ”該分析師說。
在此趨勢下也印證了一大方向:創新藥收入結構分化加劇,唯有以“臨牀價值爲核心”的產品才能穿越週期。目前,儘管創新藥整體佔比提升,但並非所有品種都能實現可持續增長。
恆瑞醫藥財報中也明確提到“部分創新產品因上市時間短、未納入醫保等原因,銷售潛力未釋放”,這凸顯出創新藥企面臨的兩大核心挑戰:醫保準入的節奏與價格談判的重壓,需藉助真實世界數據及衛生經濟學證據來優化策略;以及臨牀價值的差異化競爭,在同質化靶點氾濫的市場中,唯有在療效、安全性或適應症覆蓋上展現出顯著優勢的產品,方能贏得醫生的處方青睞。
“未來,能持續放量的創新藥必須滿足兩個條件:要麼是‘解決未滿足臨牀需求’的First-in-Class/Best-in-Class產品,要麼是通過不斷積累循證醫學證據拓展新適應症的產品。”該分析師強調。
BD新常態,運營與選擇並重
恆瑞醫藥的創新兌現案例也被認爲是整個中國創新藥行業發展的縮影。
根據國家藥監局數據,2025年上半年,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共批准43款創新藥,同比增長59%,創歷史同期新高。獲批的43款創新藥包括化學藥品24個,治療用生物製品14個,中藥5個;涵蓋化學藥、生物製品、中藥三大類別,覆蓋腫瘤、代謝性疾病、自身免疫病、罕見病等重大領域。
從治療領域看,抗腫瘤藥物的獲批數量以18款,佔比約40%。除了腫瘤領域,在內分泌和代謝領域,信達瑪仕度肽成爲全球首個獲批的GCG/GLP-1雙受體激動減重藥物。在自免領域,恆瑞醫藥的硫酸艾瑪昔替尼片是中國首個自主研發的高選擇性JAK1抑制劑。除此之外,麻醉、心血管、感染性疾病、罕見病亦有多款創新藥成功獲批。
根據恆瑞醫藥規劃,堅持創新驅動是其發展戰略。恆瑞醫藥指出,公司未來將通過自研、合作、許可引進等多種模式,拓展海外研發邊界,豐富創新產品管線。而此前,恆瑞醫藥披露,未來三年預計獲批上市47項創新成果,覆蓋腫瘤、代謝及心血管疾病、免疫和呼吸系統疾病等治療領域,其中包括HER2 ADC、GLP-1藥物等重磅產品。
國際化BD戰略則被認爲是恆瑞創新藥增長的“第二戰場”。根據中郵證券研報,2025年上半年中國創新藥License-out交易總金額已接近660億美元,這一數字超過了2024年全年中國創新藥的BD交易總額。這表明,跨國藥企對中國創新藥資產的關注度持續升溫。其中,ADC和雙抗是2025年上半年重要的交易品類。“短期內ADC、雙抗領域交易有望延續,2025下半年或有數項相關BD落地。中長期看,三抗、CAR-T、TCE、幹細胞等平臺產品BD有望快速增多。疾病譜方面,MNC公司對於代謝內分泌、自身免疫產品購買意願顯著提升。
前述分析師對記者指出,未來,創新藥企的競爭將更依賴“研發—商業化—再研發”的正循環:一方面,BD首付款與里程碑收入可爲後續研發提供現金流支持;另一方面,商業化團隊積累的市場反饋能指導研發方向(如優先推進醫生與患者需求強烈的適應症)。恆瑞當前“60%+創新藥收入佔比+常態化BD”的模式,本質上是將研發優勢轉化爲商業成果,並通過商業反哺進一步強化研發競爭力的典型路徑。
然而,隨着BD交易逐漸成爲創新藥企的常規操作,企業也迎來了新的挑戰。“話語權問題”一度被認爲是國內藥企在國際合作中的痛點。如此,本土創新藥企該如何談妥理想的首付款金額,以及怎樣構建良性的交易模式?
對此,高盛亞洲醫藥研究主管陳子易日前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指出,此類事宜確實難以僅從個別案例的維度進行考量,因爲個別案例往往存在偏離常態的情況。換個角度來看,隨着BD交易的日益增多,交易的對手方必然會出現以低廉價格成交從而獲利的情形,同時也必然會存在支付高額價格卻最終無法實現合理回報的狀況,這是毋庸置疑的。特別是在當前階段,整體資產價值持續上揚,尤其在PD-1/VEGF等競爭異常激烈的賽道領域,這一現象尤爲顯著。
“如今,並非一兩個交易就能左右整個生態系統的發展態勢,我們擁有一個規模龐大的生態體系以及數量衆多的交易。每個季度能夠達成的交易數量大致在20至30筆之間,全年累計的交易數量可達100筆以上,並且未來還有進一步增長的趨勢。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中國的資產不太可能持續以低價出售。”陳子易指出,企業之所以尋求與中國的資產進行合作,是因爲在某些特定領域,中國對於全球醫藥研發管線的貢獻極爲顯著。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選擇與中國合作,全球企業很難找到更爲合適的合作對象。由此可見,價格因素在企業決策中的考量地位或許已降至次要。
隨着創新藥收入佔比持續提升,BD交易日益常態化,恆瑞醫藥已經成功轉型爲創新驅動型企業,爲中國醫藥行業創新發展提供了可借鑑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