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貸管制未鬆綁 防房價泡沫化
今年以來,房地產市場陷入低迷,近來央行在說明無意鬆綁房貸管制措施時,附帶批評營建業對GDP的貢獻不大以及就業人口不多。聯合報系資料照
今年以來,房地產市場陷入低迷,近來央行在說明無意鬆綁房貸管制措施時,附帶批評營建業對GDP的貢獻不大以及就業人口不多;營建業者則以其對稅收的貢獻,以及帶動其他產業的關聯效果,來反駁此說法,房市不景氣,卻增添火氣。
營建業包括營建工程業及不動產業。綜合以下指標,可評估營建業對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國內生產毛額(GDP) 佔比、總受僱人員佔比、國家總稅收佔比、與其他產業的關聯性,以及對經濟成長率的貢獻。
從2000年到2024年間,營建工程業的GDP佔比介於2.3%至3.1%、總僱用人數佔比介於5.7%至7.4%。GDP是國內各生產階段附加價值的加總,而營建工程業創造的附加價值來自投資需求,故易受景氣循環影響;在2000年至2001年網路泡沫期間、2008年至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與2015年至2016年中國股災期間,營建工程業的附加價值下降,因而不利經濟成長。相對地,不動產業對附加價值的貢獻有二成來自物業管理及仲介交易,而有八成來自設算租金,由於設算租金在此段期間微幅上升,導致附加價值增加,故除2002年外,不動產業皆有利於經濟成長。雖然央行認爲設算租金並非營建業的貢獻,然而,設算租金來自營建業在完成房屋建築後,提供居住服務所獲得的現金流。因此,將其摒棄形同低估營建業的貢獻。
營建業除提供居住服務外,對國家財政收入的貢獻來自地價稅、土地增值稅、房屋稅、契稅及房地合一稅。在2000年至2024年間,這五項稅收的全國稅收佔比介於9.7%至14.5%。而這些稅收主要用來挹注地方財政、住宅政策及長照服務的支出。
營建業是否爲火車頭工業?爲回答此問題,可以觀察主計總處根據197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李昂提夫(W. Leontief)的理論,在2021年所建構63個產業間相互依存關係的「投入產出表」。此表顯示下列二種效果:每一產業最終需求皆增加一單位,對某一產業產品需求增加的「向前關聯效果」;以及某一產業最終需求增加一單位,帶動各產業投入需求增加的「向後關聯效果」。
在2021年時,平均每一產業的向前和向後的關聯繫數皆爲1.66。營建工程業的向後關聯繫數爲2.08,位居63個產業的第六位,代表營建工程業支出1億元時,可以帶動國內諸如水泥、鋼鐵等相關產業2.08億元的需求。至於其向前關聯繫數1.83也高於平均值。相對地,不動產業的向前關聯繫數2.24,則位居第十名,代表各行業支出1億元時,會對不動產業提供的租屋或購屋服務產生2.24億元需求。至於不動產業的向後關聯繫數1.68,僅略高於平均值。
在房價泡沫化前期,往往會出現營建業對經濟成長率的貢獻比例超過其GDP佔比,以及資金過度集中在不動產業的現象。例如,泰國在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發生前,不動產貸款集中度超過50%,其後則出現房市崩盤。又例如中國土地出讓金佔政府財政收入的比重由2008年的18%增加到2021年的36%,導致此段期間房價持續暴漲,以及因而高度貢獻經濟成長。不過,從2022年5月起至今年9月,中國百大城市的中古屋價格卻已連續下跌41個月。
央行去年9月實施的第七波打房措施,已使今年第3季全臺的中古屋房價,較去年第3季下跌6.9%,以及今年1至8月全臺的預售屋成交量,較去年同期減少72%。此措施也造成去年營建業對經濟成長率的貢獻7.4%,低於其GDP佔比10.6%。有鑑於今年8月不動產貸款集中度仍高達36.7%,故央行目前仍維持去年的打房措施,其着眼點應在避免房價泡沫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