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後血糖不亂飆 醫推混米煮法:還可保護心血管

醫師建議煮飯時,若擔心血糖上升,可在白米中混糙米、黑米等其他的米一起煮。(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在國人餐桌上,白飯幾乎是不可或缺的主角。不過,婦產科醫師邱筱宸表示,白飯的組成幾乎只有碳水化合物,研究指出,每天多吃一碗白飯,糖尿病風險會增加13%,建議煮飯時,可在白米中混入糙米、胚芽米、黑米一起煮,除幫助控制血糖,營養也更均衡,像是黑米含有大量花青素,食用還有助保護心血管。

西園醫院婦產科醫師邱筱宸在臉書粉專發文指出,買米時不只是比價錢,更應考量健康需求、血糖控制,以及腸胃是否能接受。以下介紹坊間常見的米與其營養。

白米好消化,適合小孩與腸胃不好的人,但缺點是營養組成幾乎只有碳水化合物,GI值高,尤其是煮成粥,澱粉糊化程度高,GI值會進一步上升。

糙米保留米糠和胚芽,營養價值高,每100克糙米含有3.4克纖維,是白米的好幾倍,還有B1維生素、鎂、鋅和硒等,有研究發現,用糙米取代白米,糖尿病風險可降低約11%,若每天吃一碗白飯,糖尿病風險會增加13%,不過腸胃敏感的人要慢慢增加份量,或先浸泡再煮。

胚芽米是白米與糙米的中間選擇,胚芽米保留了胚芽,因此有維生素B羣、維生素E、纖維,但去掉了粗糠,口感比糙米軟Q、好入口,GI值比白米低,但因含少量油脂,需要注意保存避免生蟲或氧化。

紫米(黑糯米)與黑米(黑糙米)常被混在一起,但不一樣;紫米黏性高、口感Q,但升糖較快;黑米屬於全谷,纖維與礦物質高,GI值較低。兩種米的特色是含有大量花青素,有助於保護心血管、抗發炎、減少動脈硬化風險。

邱筱宸表示,如果是想要控制血糖,可選擇糙米、胚芽米、黑米,但她的建議是不要長期只吃單一米種,營養纔會更均衡,如果離不開白飯,也可以混一些糙米、胚芽米、黑米一起煮,搭配蔬菜與運動,幫助血糖更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