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薪結構讓教育現場陷惡性循環 工會籲正視「代理教師荒」

全國代理暨代課教師產業工會理事長黃湘仙呼籲,應實施教育行政專職化,減少教師行政負擔,迴歸教學本質。本報資料照片

全國代理暨代課教師產業工會理事長黃湘仙今日於立法院司法及法制委員會「公立學校教職員退休資遣撫卹條例部分條文修正草案」公聽會指出,臺灣當前所面臨的並非「教師荒」,而是「代理教師荒」。教育現場長期存在低薪、過勞與缺乏保障的結構性問題,使年輕教師無法長期留任,教育人力逐年流失。

黃湘仙指出,113年臺北市教甄招考400名,共3467人到考,到考率高達96%;今年南投縣僅開出141個名額,報考人數亦達729人,「不是沒人想當老師,而是沒人願意當代理教師」。而工會調查顯示,超過九成教師認爲現行待遇不符合責任與期待,八成以上教師認爲提升現職待遇纔是留任的關鍵。

黃湘仙批評,目前代理教師制度採一年一聘、無長期保障,「國家成爲不負責任的僱主」。「政府用一年一聘的方式,讓20到30歲的年輕教師在職涯黃金期奉獻教育,卻不爲退休與生活保障負責,這樣怎麼會有人願意留下?」

她指出,無證代理教師月薪僅約3萬8000元,工時長、待遇低,造成教育現場競爭力不足、人才流失。教育人力結構失衡,將直接影響學生受教品質。

對此,黃湘仙呼籲應實施教育行政專職化,減少教師行政負擔,迴歸教學本質。同時,提高鐘點費與導師加給,讓薪資能反映實際勞務付出。並要建立替代薪資補償制度,針對定期聘用人員,提供高於正式聘僱的薪資補償,以平衡缺乏長期保障的職業風險。

黃湘仙也感謝教育部、立法院及憲法法庭近年在代理教師年資提敘與薪資修法上的努力,但強調教育部應化被動爲主動,真正解決過勞與低薪問題,否則惡性循環只會持續。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