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評線】太陽鳥時評:機“慧”共生,人形機器人勾勒未來新圖景
(原標題:【地評線】太陽鳥時評:機“慧”共生,人形機器人勾勒未來新圖景)
在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人形機器人成爲絕對吸睛焦點。60餘款智能機器人集中亮相,超80傢俱身智能相關企業參展,較去年的18家實現大幅增長。
在“智能時代同球共濟”的主題下,人形機器人的快速迭代,既是政策賦能的結果,也是技術迭代的必然,更預示着人機關係即將迎來深刻變革。宇樹科技G1格鬥機器人憑藉29個靈活關節和智能平衡算法,摔倒後數秒即可自主起身;卓益得“行者三號”雙足人形機器人以肌腱仿生驅動技術實現機身輕量化與靈活行動;上海電氣、擎朗智能等企業的機器人則展現出從能文能武到會幹活的多元能力……這些在展會上閃耀的“鋼鐵夥伴”,正勾勒出一幅生動的未來圖景。
技術突破是人形機器人進化的核心基石。今年展會上,機器人的身手較往年有了質的飛躍。卓益得推出的“行者三號”雙足人形機器人,依託肌腱仿生驅動技術,機身比行業同級輕20%以上,能耗降低50%;動態耦合節能技術讓其動態續航達6小時,30個主動自由度(不含手部)使其動作接近人類水平——下肢能適應不同路況,腰關節可側彎扭轉,雙臂能精準完成抓握裝配。這種輕與韌的突破,並非個例。從去年18家機器人企業參展,到今年超80傢俱身智能相關企業集中亮相,技術迭代的加速度清晰可見。正如清華大學教授孫富春所言,大模型與小模型的“大小腦”協同模式,正推動機器人從站得住、走得穩向精準用起來的跨越,爲更廣闊的應用場景埋下伏筆。
場景拓展則激活了人形機器人的產業勢能。今年展會的一大變化,是機器人從秀技藝轉向辦實事。上海電氣發佈的人形機器人,憑藉“工業基因・場景定製”理念,在倉儲環境中能自主識別、定位和搬運不同規格的箱體,大幅提升作業效率;擎朗智能的XMAN-F1雙足人形機器人,不僅能製作爆米花、調製飲料,還能與其他專用機器人協作完成任務。這些場景並非孤立存在:從工廠巡檢到家庭服務,從物料分揀到餐飲服務,機器人正滲透到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60餘款智能機器人成爲展會焦點,3000餘項前沿展品中會幹活的機器人佔比顯著提升,800餘家參展企業的熱情背後,是市場對場景落地的強烈期待——應用需求與技術創新形成的正向循環,正推動人形機器人從實驗室邁向規模化量產的臨界點。
擂臺上的機器人仍在揮拳,展廳裡的機械臂仍在精準分揀,服務機器人正耐心等待顧客的指令……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的這些場景,勾勒出一幅清晰的演進軌跡:技術突破讓機器人有能力,場景拓展讓機器人有用武之地,人機共生則讓機器人有存在意義。從連續舉辦八屆的大會歷程來看,人形機器人的發展早已超越技術層面的比拼,成爲衡量社會智能化程度的重要標尺。當“機‘慧’共生”從口號變爲現實,我們所見證的,不僅是一場技術革命,更是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的深刻重塑——而這場重塑,纔剛剛開始。
作者:黃宗躍
(編輯:文驥 責編:崔鳳嬌 校對:田莉 審覈:周牧)
(來源:四川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