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未來|在世界機器人大會探“機器新人” 未來圖景徐徐展開
(原標題:我與未來|在世界機器人大會探“機器新人” 未來圖景徐徐展開)
央廣網北京8月10日消息(記者 朱冠安)機器人熱度持續升溫。8月8日開幕的世界機器人大會,描繪了一幅幅由機器人帶來的未來圖景,疊衣服、做家務、打拳擊、踢足球……千餘款機器人與觀衆近距離互動,人形機器人、四足機器人、救援機器人、巡檢機器人、協作機器人、靈巧手……超百款新品首發。
在“機器新人”集中展示的大會上,機器人泛化智能水平的躍升是記者最直觀的感受。無論是可以帶領盲人直抵目的地的導盲機器人,還是可以響應指令做家務的家居機器人,抑或協同完成流水線分揀、零件質檢等任務的羣體智能,都指向了令人欣喜的趨勢:機器人產業正從技術突破邁向場景應用的新階段,機器人服務於人類的未來正在向我們款款走來。
理解場景、解決問題 “羣體智能”帶來新想象
在展廳裡,天工2.0人形機器人在跑步機上持續數小時奔跑;不遠處的舞臺上,另一臺天工2.0機器人正流暢完成主持任務,精準理解觀衆提問並動態調整迴應;展區深處,多臺不同構型的機器人在電力檢修、流水線分揀等場景中異步協同……這組跨越運動、交互、協作的實景演示,勾勒出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從“最能跑”到“最好用”的進化軌跡。
人形機器人正在進行控制操作(央廣網記者 朱冠安 攝)
“從實驗室中的極限運動展示到產業場景的實用價值實現,是具身智能發展必須攻克的課題。”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CTO唐劍在接受採訪時介紹,天工2.0構成的環視系統,實現無盲區環境感知;全自主導航系統取代早期“無線跟隨技術”,可自主識別障礙並規劃路徑,無需提前建模;而“超視距遠程駕駛艙”通過低時延畫面與精準動作映射,讓機器人在危險場景中實現人機協同精細操作。
8月9日,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發佈跨本體VLA模型XR-1,旨在打破機器人“一機一崗”的行業困局。這個能跨機械臂、協作臂、雙足機器人等多本體運行的通用模型,基於超百萬量級自有多本體數據,採用“多模態視動統一表徵訓練—跨本體主網絡訓練—特定場景微調”的三階段範式,實現“見過即能用,少數據即適配”。在測試中,它對未見過的物品可直接抓取,新任務僅需10至20條數據即可快速適應,這讓“慧思開物”平臺能快速構建通用技能庫,能夠降低應用開發成本。
人形機器人正在進行分揀任務(央廣網記者 朱冠安 攝)
唐劍向記者介紹,這種模式徹底打破傳統工業自動化“一機一崗、固定工序”的剛性壁壘,可以實現異構機器人羣組在無人工干預下的跨場景無縫協作與任務接力。“羣體智能的核心不是簡單的多機聯動,而是像人類團隊一樣,基於共同目標動態分工。”唐劍強調,這種能力背後,是分佈式架構、實時決策與多智能體協同技術的深度耦合。
這種柔性協作正在重塑行業想象。在電力行業,多臺機器人可協同完成高壓設備巡檢、故障定位與初步維修;在物流倉儲領域,不同構型的機器人能根據訂單波動動態調整分揀、搬運、打包流程;在家庭場景,未來也可能出現清潔機器人與烹飪機器人協同工作的畫面。正如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總經理熊友軍所言:“‘最好用’的機器人,既要像運動員一樣穩健行動,更要像工人、服務員一樣理解場景、解決問題。”
機器人正在與觀衆互動(央廣網記者 朱冠安 攝)
具身智能邁入家庭場景攻堅期 開源與數據是破局之道
大會現場,一臺名爲R1 Lite的移動操作機器人引起圍觀——面對隨意打亂的牀鋪,它僅憑一句“請收拾一下牀鋪”的自然語言指令,便從牀頭走到牀尾,流暢完成鋪疊動作。“這是全球首次全身運控的長程柔性任務現場展示,展現模型的場景泛化能力和穩定執行力,標誌着具身智能正從技術突破邁向家庭場景的實用化攻堅。”星海圖首席科學家趙行表示。
R1 Lite正在整理牀鋪(央廣網記者 朱冠安 攝)
在家庭場景的演示中,R1 Lite的動作顛覆着傳統機器人的“機械感”:它會先觀察牀鋪整體狀態,判斷未整理的區域;調整可升降俯仰的軀幹高度以適配牀沿;用六軸雙臂精準抓取被角,避免拉扯牀單導致褶皺;遇到枕頭阻擋時,會先將其歸位再繼續鋪疊。整個過程無需預設程序,完全依賴其模型對自然語言指令的理解與實時動作規劃。
開始對話視窗。離開會取消及關閉視窗
結束對話視窗
file ID:
request ID:
media type:
mime type:
provider:
resolution:
rate:
frames:
buffer:
connection speed:
info:
[X]
R1 Lite正在整理牀鋪(央廣網記者 朱冠安 攝)
從展臺真正走進家庭,還有多遠距離?趙行透露,R1 Lite的售價約爲20萬元,真正廣泛進入家庭需降至數萬元的價格區間,這需要規模化、上下游協同等降低成本。但趙行認爲,價格並非廣泛進入家庭的核心瓶頸:“我們認爲目前需要突破的仍然是智能程度以及泛化能力——機器人要理解老人的方言指令,避開地板上的寵物、玩具,處理突然掉落的物品,這些都需要‘大腦’更強大。”
“家庭場景太複雜,單靠一家企業無法突破。”趙行向記者表示,希望聯合學界、產業界共同優化模型,比如南方家庭的藤席與北方家庭的棉被,需要不同的抓取策略,這些細節只有匯聚更多場景數據才能完善。目前,星海圖已在北京經開區的開放場景採集了大量真實數據,而開源將加速數據共享與模型迭代。
人形機器人正在端送飲品(央廣網記者 朱冠安 攝)
記者注意到,就在8月9日,北京經開區發佈具身智能社會實驗計劃,將面向機器人企業全區域開放真實世界數據採集資源。北京經開區機器人和智能製造產業局局長蔡繼徵表示,經開區將開放全域真實場景數據採集,打造中試實驗線、供應鏈平臺,以此降低機器人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
導盲機器人展現“助殘”能力 真正走入盲人生活還需突破
在展廳內,一隻外形類犬的六足機器人靈活地行走、避障,引發觀衆圍觀、體驗。這是由上海交通大學高峰教授團隊研發的導盲六足機器人,具有視覺環境感知功能,可自主導航至目的地、動態躲避障礙、識別紅綠燈等,能與盲人進行語音交互,盲人可通過語音方式向機器人下達目的地、走停等指令,機器人也能用語音播報告知、提醒盲人環境信息。同時,還可以通過盲杖感知盲人行走狀態和意圖,實現牽引和停止等交互動作。
目前我國共有超過1700萬視障人士,而現役導盲犬的數量卻僅有數百隻,僅有非常少量的視障人士擁有導盲犬。“導盲六足機器人如果通過批量化生產、人工智能輔助,可有效降低成本、提升智能,可解決導盲犬數量短缺的問題。”上海交通大學導盲六足機器人研發人員楊利民告訴記者。
楊利民演示導盲六足機器人工作(央廣網記者 朱冠安 攝)
“從實驗室到真正走入盲人生活,我們還需要解決很多問題。”在問到導盲六足機器人何時能夠普惠廣大視障人士時,楊利民坦言,安全性是核心考量,需要建立完善機制保障盲人使用安全。“真正做到普惠殘障人士,還需要一個過程。目前機器人的售價在15萬元左右,未來價格下降的關鍵在於規模化量產,通過批量採購相關國產硬件降低成本。此外,還需要豐富數據量、樣本量,以提高不同場景下的適配能力。”
開始對話視窗。離開會取消及關閉視窗
結束對話視窗
file ID:
request ID:
media type:
mime type:
provider:
resolution:
rate:
frames:
buffer:
connection speed:
info:
[X]
楊利民演示導盲六足機器人工作(央廣網記者 朱冠安 攝)
楊利民透露,現階段計劃小批量生產及特定場景示範應用,應用場景主要包括機場、賓館、運動場館等。計劃於今年11月參與廣州全運會,投入幾十臺機器人爲盲人服務。“真正進入盲人的生活中,應該不會太久,我們希望可以在1年左右開始量產。”
機器人正在與小朋友互動(央廣網記者 朱冠安 攝)
機器人大會,不僅是“機器新人”集中展現的舞臺,更是國內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晴雨表、風向標。百餘款“機器新人”,帶給我們的不只有驚喜,更有希望。可以看到,機器人正在從“單機作戰”走向“羣體智能”,從“跟隨響應”走向“視覺導航”,從“結構優化”走向“行爲泛化”。
機器人正在與人類進行“拳擊比賽”(央廣網記者 朱冠安 攝)
“人形機器人是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深度融合的產物,是機器人的高階形態和具身智能的良好載體。”誠如中國電子學會理事長徐曉蘭所言,人形機器人有望在家政服務、生產製造、倉儲物流、邊防海防、教育醫療等場景發揮作用,拉動新消費、催生新產業、擴大新就業,而這些,正是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