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人形機器人時代足跡與未來之路

企業較重視機器人的特定功能,如搬運、揀貨上架、瑕疵檢測及偵測危險等。圖/美聯社

用鋼鐵模仿軀體,用演算法探索靈魂,在如今社會面臨產業缺工及家庭照護需求情況下,人形機器人的市場悄然成型,但此產品問市腳步則衆說紛紜。

機器人並不是新概念,目前在工廠、機場、餐廳及住家已有各式搬運機器人、協作機器人、上菜機器人及掃地機器人轟然運行,但由於AI進步神速緣故,使機器人功能可望大幅提升,創造更多市場而引起關注。

日本軟銀的Pepper算是人形機器人的商業化里程碑,其在2014年上市時曾引起轟動,但吸引力減退很快,最終淡出市場,銷售量約數萬臺;中國許多酒店過去亦曾部署機器人用於前臺迎賓、房間送物、引導及清潔,後也因導航失準、語音辨識能力不佳、維修成本過高及用途受限等問題而逐漸沉寂。

人形機器人成功關鍵是須具備高度精準的感測器,包括視覺、聽覺與觸覺,能夠理解人類語言與情境,機器結構須接近人類的靈活行走、跳躍及搬運能力,還能根據環境自我學習與優化,續航力充足,價格也須有競爭力。

美國Amazon公司是目前使用機器人最多的公司,共在300多個廠區部署75萬臺機器人協助搬運貨品並歸類放入倉儲位置,過去設計的Sparrow機器手臂使用鏡頭確認物品種類,以固定的夾取策略抓取,適合標準化環境,可涵蓋60%的倉儲品項;最新的Vulcan機器手臂則再加入觸覺感測器,能感測物品的硬度、重量與表面特性,如書本、籃球及零食等,自動調整施力,並判斷物品體積與形狀,像玩俄羅斯方塊一樣,充分運用空間將物品放入貨架,可進一步處理75%的倉儲品項。Amazon機器人部門主管Aaron Parness承認原本不看好此開發案,但隨着計劃推展他開始驚訝「天啊,這就是未來」,對於機器人是否採人形他則不在乎。目前Amazon亦在小規模測試Digit及Unitree兩款人形機器人在倉儲回收空箱及進行最後一哩投遞的效果。

也難怪廣達董事長林百里日前對人形機器人發展前景表達保守看法,認爲人形機器人愈做愈複雜,「又貴、又沒客人」,這麼複雜的機器人若只用來處理家務「好像不太划算」。相較之下,高精度專用型機器人較有價值,廣達目前聚焦於機器手臂,結合AI演算法,更聰明也較有生意。

因企業預算較高,機器人的應用場域應會先從企業開始,最後再拓展至家庭,企業較重視機器人的特定功能,如搬運、揀貨上架、瑕疵檢測及偵測危險等,未來這些功能搭配AI完善後,再整併爲人形機器人的可能性較大。

機器人未來的發展與AI息息相關,目前還有相當多困難尚待克服。雖麻省理工學院報告表示高達95%的AI投資並未帶來顯著回報,認爲AI有泡沫跡象,但各大科技巨擘並未放慢發展的腳步,一方面採取既競爭又合作的關係,如Microsoft投資Open AI、Amazon與Google加持Anthropic發展新模型,一方面把算力出租、尋求語音即時翻譯、AI客服及協助新藥開發等商機,未來AI市場商機可望持續擴大,帶動科技巨擘雨露均沾,進一步推動人形機器人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