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爲、比亞迪、特斯拉齊聚機器人賽道:誰將稱霸人形機器人未來?

來源:蛇眼財經

2025年,全球人形機器人產業迎來關鍵轉折點,行業格局正經歷着前所未有的變革。特斯拉CEO馬斯克“年產10億臺機器人”的豪言仍在耳畔迴響,華爲、比亞迪等中國科技與製造業巨頭,已悄然完成技術佈局。

蛇年新春的機器人表演,更是拉高了人們對智能人形機器人的期待,整個行業也站到了一個史無前例的關鍵轉折點上,DeepSeek等AI技術的快速發展,也讓困擾機器人許久的技術掣肘問題有了全新解決方案,這一切都在推動機器人在今年走入商用元年。

2025人形機器人開啓商用元年

2025年被視作人形機器人商業化元年,這一賽道的爆發不僅是技術的飛躍,更是全球製造業格局的重塑。國金證券預測,2027年人形機器人可能進入大規模普及階段。從數據來看,全球市場規模預計從2024年的21.58億元(中國)大幅躍升至2030年的380億元,複合增長率超61%。而在這背後來自資本、政策的多重推動,也讓機器人行業坐上了高速列車。

首先,機器人行業受到資本市場前所未有的熱捧。比如,一家爲華爲、特斯拉、比亞迪供貨的零部件企業,近期獲79家機構搶籌21億元。與此同時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特種機器人和其他機器人等多種類型機器人概念爆發,受到了各類資本的一直青睞,在國內外的整個資本市場中,相關的機器人指數更是呈現出水漲船高的情況。

其次,利好政策不斷出臺,讓人形機器人從科幻概念迅速演變爲萬億級產業風口。中國《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及地方政策密集出臺,工信部在《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中明確,2025年初步建立創新體系,2027年綜合實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此外,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相繼推出地方性支持政策,通過資金引導、場景開放、產業鏈整合等措施加速產業集聚。

政策推動下,國內已形成覆蓋“零部件-整機-應用”的全產業鏈佈局。例如,華爲聯合超百家企業搭建具身智能生態圈,並在深圳設立全球創新中心;特斯拉、優必選等頭部企業通過技術合作與示範項目,帶動上下游協同發展。

與此同時,一些高危領域的機器人應用已經走進現實,正式開始大規模商用。比如在江蘇蘇州,公佈的財報中,江蘇的減振器在2021年的總銷量達到了250,000部,是2020年的兩倍以上。不難預計,今年隨着新技術的不斷應用融合,國內各類機器人的商用速度還將進一步加快。

華爲:全棧技術+生態聯盟,打造“機器人安卓”

作爲國內ICT產業龍頭,華爲延續其“根技術+生態聚合”的戰略邏輯,在機器人領域構建起強大的競爭力。在根技術層面,華爲憑藉在人工智能、算法、芯片以及通信技術等多領域的深厚積累,爲機器人賦予了“智慧的大腦”與“敏捷的神經”。

技術上,華爲實現了從感知到決策的全棧能力,自研昇騰AI芯片、192線激光雷達(探測距離250米)、端到端與規則模型融合算法。生態方面,華爲聯合樂聚機器人、兆威機電等超百家企業,覆蓋減速器、執行器、雲平臺,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

通過提供標準化的接口與開發平臺,降低了行業創新門檻,吸引衆多合作伙伴共同參與機器人的研發與應用拓展。這不僅加速了機器人技術的迭代升級,更讓不同領域的創新成果在華爲搭建的生態舞臺上相互碰撞、融合,催生出豐富多樣的機器人應用場景,如智慧工廠中的智能協作機器人、智慧物流中的倉儲分揀機器人以及智慧醫療中的輔助診療機器人等,全面推動機器人產業邁向新的發展高度,在全球機器人賽道上持續領航。

在場景應用上,華爲通過5.5G網絡實現遠程操控與羣體智能調度,主攻礦山、港口等封閉場景,定價超百萬元,以技術溢價鎖定高端市場。在礦山領域,華爲與大型礦業集團合作,實現了無人採礦作業的高效運行,作業響應時間從傳統方式的數秒縮短至毫秒級,極大提升了作業效率,設備年運行時長增加了20%,達到8000小時以上,每年可多開採礦石數百萬噸。在港口場景,華爲的智能調度系統大顯身手,通過智能調度將港口內的自動化岸橋、場橋和集卡協同作業更加流暢,集裝箱裝卸效率提升了30%。

與此同時,華爲在東莞產業園投入72億元,2025年量產目標直指工業與特種領域,其“雲-邊-端”協同架構有望成爲行業標準,爲其在高端市場的持續領先奠定基礎。

特斯拉:端到端大模型的“激進賭局”

與華爲不同,特斯拉Optimus的核心邏輯與FSD(完全自動駕駛)同源,採用極簡硬件+極複雜算法的模式。尤其是端到端大模型的應用,已然成爲行業焦點,而這一技術在特斯拉Optimus人形機器人上的延伸,更是引發了廣泛關注與激烈討論。

從技術上來看,特斯拉人形機器人與FSD的同源,能夠充分使用現有技術成果,讓機器人與汽車,擁有在複雜環境下的超強適應力。這種模式下純視覺方案結合端到端神經網絡,摒棄了傳統的模塊化設計,致力於實現從傳感器輸入到直接生成動作指令的跨越,旨在讓機器人和車輛在複雜的非結構化環境中,擁有更強的極限適應能力。

在成本控制層面,特斯拉也在試圖將其在汽車製造領域的經驗,轉變成降低人形機器人成本的密鑰。比如,特斯拉CEO馬斯克雄心勃勃地表示,人形機器人的目標將壓縮至2萬美元以下,並對外宣稱“機器人數量未來超過人類”。言下之意,機器人註定將會大規模普及,既然如此特斯拉要做的就是加速這一時代的到來,按照以往特斯拉汽車的發展經驗,只有將機器人的成本降低到一個人人可接受的範圍之內,才能最終推動這個時代的到來。

當然,特斯拉想要實現這一困局,面臨的實質性困難並不少,首當其衝的就是本土化的困境。

此前FSD因無法適應中國交通規則而遲遲未落地,導致Optimus算法訓練數據匱乏,在中國市場面臨來自中國友商的挑戰。這一困境直接導致Optimus在中國市場缺乏足夠的算法訓練數據,使其在面對中國特色場景時,可能出現“水土不服”的情況。

與此同時,在中國市場,特斯拉還面臨着來自華爲、比亞迪等本土巨頭的激烈競爭。此外,端到端模型的“黑箱”特性,容易引發安全性質疑,若無法通過中美監管審查,特斯拉的人形機器人量產計劃,可能遭受重挫。

比亞迪:成本屠夫的“供應鏈降維打擊”

區別於華爲和特斯拉,號稱成本屠夫的比亞迪,在製造機器人方面顯然有着自己的一套邏輯,垂直整合強項自然成了其進軍人形機器人領域的一大有力抓手。

首先,比亞迪在汽車製造領域的垂直整合能力,可以遷移到人形機器人領域。比亞迪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多年耕耘,積累了極爲強大的垂直整合能力,這是其機器人戰略的一大核心優勢。在關鍵零部件方面,電機、電控、電池均實現自主研發生產。以電池爲例,比亞迪自主研發的磷酸鐵鋰電池,尤其是刀片電池,憑藉高安全性、長循環壽命以及成本優勢,不僅在電動汽車領域廣泛應用,更爲機器人提供了穩定可靠的能源解決方案。在電機和電控系統上,其自主研發的永磁同步電機具備高效、輕量化和高功率密度的特性,搭配高度集成、智能化且安全性高的電控系統,爲機器人賦予了強勁動力與精準控制能力。

在減速器這一關鍵零部件上,比亞迪展現出突出的成本控制能力。諧波減速器成本比日系品牌低40%,行星滾柱絲槓成本降低30%。據市場數據顯示,日系品牌的諧波減速器在高端應用場景下單價可達數千元,而比亞迪通過優化生產工藝、整合供應鏈等方式,將成本大幅降低,使得其在價格敏感型市場極具競爭力。

其次,就應用場景來說,比亞迪本身就身處工業製造領域,其機器人產品可以優先應用於自身的產品製造。比如,目前比亞迪的類人形機器人,已在自有工廠用於裝配與搬運,目前已投入使用的機器人數量逐步增加,在實際生產中不斷優化升級。這些機器人能夠適應工廠內複雜的生產環境,承擔起重複性、高強度的工作任務,在提高生產效率的同時,也保證了生產的穩定性和產品質量的一致性。

並且,比亞迪未來將機器人單價瞄準20萬元以下,這一極具吸引力的價格定位,將主攻中小製造業企業市場。不過,比亞迪在技術上也存在短板,算法依賴Momenta、華爲,感知層採用第三方方案,在高端市場可能淪爲“代工之王”,其低毛利模式依賴持續擴產支撐,暗藏風險。

供應鏈暗戰:誰掌控“關節”與“神經”,誰主宰未來

從行業來看,人形機器人的競爭本質,是核心零部件的軍備競賽。在減速器與絲槓領域,特斯拉供應鏈企業五洲新春,已實現諧波減速器量產,華爲的昇騰系列芯片則在算力方面表現突出,昇騰910基於自研的達芬奇架構3D Cube技術,半精度算力達到320 TFLOPS ,整數精度算力達到640 TOPS,在人工智能計算領域具有很強的競爭力,爲華爲在機器人和智能駕駛領域的佈局提供了堅實的算力基礎。而比亞迪在傳感器與芯片上依賴外部供應商,這使其在供應鏈的穩定性和技術自主性上面臨風險。

傳感器與芯片是機器人感知外界環境並做出決策的“神經”與“大腦”。特斯拉採用自研的Dojo芯片,通過強大的算力爲機器人的智能算法提供支持,讓機器人在複雜環境下能快速處理大量數據,做出精準決策。

在國產替代的進程中,6軸傳感器、電子皮膚等關鍵部件雖在加速發展,但在高精度場景下,仍被博世、基恩士等國際巨頭壟斷。例如在工業檢測、醫療手術輔助等對傳感器精度要求極高的場景中,博世等企業的產品憑藉多年的技術沉澱和市場口碑,佔據了主導地位,國產產品要突破這一局面,還需在技術研發、產品質量和品牌建設上不斷努力。

靈巧手與運動控制決定了機器人操作的精準度和靈活性。特斯拉展示的12自由度靈巧手,能夠完成如抓握、擰轉等複雜動作,使其在人機協作、精細操作場景中更具優勢。華爲聯合樂聚機器人開發仿生關節,通過整合雙方在技術和研發上的優勢,探索更靈活、更高效的運動控制解決方案,爲機器人在複雜環境下的運動提供了更多可能。比亞迪則聚焦於基礎功能的優化,不斷提升機器人在搬運、裝配等基礎任務中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目前國內企業在技術路線上與國際存在差異,尚未形成統一標準。長遠來看,人形機器人的戰爭,是技術深度、製造效率、生態廣度的三維絞殺。華爲的全棧可控、特斯拉的算法信仰、比亞迪的成本屠刀,代表了不同的產業哲學,長期來看唯有掌握核心技術和產業鏈話語權的玩家,纔有望引領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