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評線】太陽鳥時評:世運會,以多元創新與融合書寫體育盛會新篇

(原標題:【地評線】太陽鳥時評:世運會,以多元創新與融合書寫體育盛會新篇)

據新華社報道:第12屆世界運動會(以下簡稱“成都世運會”)於8月7日至17日在四川成都舉辦,來自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000餘名運動員將齊聚於此。

作爲全球最高水平的非奧項目綜合性運動會,世界運動會自1981年創辦以來,始終以其包容性和創新性,成爲展示人類體育文化多樣性的重要平臺。這場體育盛會以獨特的辦賽理念與實踐路徑,從競賽項目的創新設置、賽事運營的可持續模式到文體旅資源的深度整合,全方位展現國際體育賽事的新範式。透過成都世運會,我們將看到體育競技的激情與活力,更將觸摸到新時代中國在國際體育舞臺上的責任與擔當,以及其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深刻思考。

賽事項目的新舊協同與跨界銜接,彰顯體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活力。本屆世運會設置34個大項、256個小項,涵蓋自由式輪滑、自由潛水、龍舟、武術等首次成爲正式比賽的項目,同時保留空手道、射箭等傳統項目,形成新老交融的項目格局。其中,自由式輪滑通過男子花式繞樁等小項展現技巧與藝術的融合,龍舟、武術則承載着東方體育文化精髓走向國際舞臺。值得關注的是,蹦牀、攀巖等6個項目同時入選2028年洛杉磯奧運會,實現世運會與奧運會的有機銜接,既爲新興項目提供成長平臺,也爲奧運項目儲備發展動能。中國代表團321名運動員的構成更具包容性:年齡跨度從13歲至50歲,包含10名殘疾人運動員,教師、學生、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及自由職業者佔比達三分之二,充分體現體育活動超越年齡、身份與身體條件的包容性特質。期待這種項目設置邏輯能持續深化,讓更多兼具文化價值與大衆基礎的運動形式走進國際賽場,推動世界體育文化呈現更豐富的多元圖景。

節儉、綠色、科技的辦賽理念,構建可持續賽事運營體系。賽事採用27個改建或臨建場館,設備採購嚴格遵循能借不租、能租不買原則,在滿足賽事需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降低成本。城北體育館採用節能型燈具與透水混凝土路面,既減少高碳材料使用,又通過降低路面溫度間接減少空調能耗;18臺碳基魔方智能回收箱將空水瓶投遞轉化爲碳積分,形成公衆參與“碳中和”的有效路徑。20餘款“成都造”科技產品深度應用於賽事保障:小吒機器人提供導覽服務,F2室外安保巡邏機器人實現可疑情況識別,一體配送機器人與交通勤務機器人聯動使工作效率提升40%以上,推動智慧賽事從概念轉化爲實踐。賽後,所有競賽器材將統籌用於競技訓練、青少年培養、全民健身及賽事籌辦,場館將有序向社會開放,確保賽事資源持續產生社會效益。要將這種全生命週期的資源利用模式納入大型賽事通用標準,讓節儉不降低品質、綠色兼顧效益、科技服務民生成爲全球賽事運營的共識。

文體旅的深度融合,推動賽事價值向多元領域延伸。賽事吉祥物“蜀寶”“錦仔”取材於蜀錦與大熊貓、川金絲猴“雙寶”;獎牌“竹光”融入太陽神鳥紋飾,綬帶採用蜀繡工藝,獎牌盒以青神竹編制作;火炬“竹夢”融合竹子色彩與青銅紋樣,這些設計使天府文化元素深度嵌入賽事標識體系。世運村將舉辦“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等互動體驗活動,讓參與者近距離感受書畫、蜀繡、皮影、剪紙等傳統技藝。世運廣場設置體育展示、文化展示、美食展示等功能區,配合成都票根優惠打卡地圖及跟着賽事去旅行系列活動,有效將賽事流量轉化爲文旅留量,使九寨溝、都江堰、三星堆、稻城亞丁等文旅資源藉助賽事平臺擴大影響力,實現體育競技與文化傳播、旅遊推廣的協同發展。以此次賽事爲起點,探索建立“賽事IP+地域文化+旅遊資源”的長效融合機制,就一定能讓體育盛會成爲激活地方文化活力、拉動區域經濟發展的持久動力。

從競賽項目的創新佈局到賽事運營的可持續實踐,再到城市綜合價值的釋放,成都世運會印證了國際體育盛會的發展新路徑:不依賴奢華投入,而是通過創新傳承文化基因,通過融合創造多元價值。其形成的辦賽經驗——以體育爲紐帶促進傳統與現代對話、科技與人文共生、賽事與城市共榮,不僅爲本次賽事留下寶貴遺產,更爲全球大型賽事的舉辦提供了具有推廣意義的中國方案。

作者:黃宗躍

(編輯:崔鳳嬌 責編:文驥 校對:田莉 審覈:周牧)

(來源:四川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