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啤酒傾銷 看產業面臨的風險

今年3月由臺灣業者組成的臺灣釀酒商協會,針對由中國大陸進口啤酒提出反傾銷及反補貼調查,認爲由對岸低價進口的啤酒,對國內產業造成實質損害。圖爲市售大陸進口啤酒。(記者餘承翰/攝影)

今年3月由臺灣業者組成的臺灣釀酒商協會,針對由中國大陸進口啤酒提出反傾銷及反補貼調查,認爲由對岸低價進口的啤酒,對國內產業造成實質損害,要求政府課徵反傾銷稅,或是平衡稅(反補貼稅),以維護業者權益。

國內業者指出中國啤酒企業,接受大陸政府補貼,得以低價銷售臺灣。在近年來臺灣啤酒整體需求下降,大陸啤酒市佔率卻節節上升,目前佔有率已經超過三成。這也使得自2023年起,國產啤酒被進口啤酒超車,市佔率低於五成。

反傾銷制度源起於美國,已有超過百年曆史,主要是反制外國產品以低於其本國價格出口的不公平貿易行爲,課徵反傾銷稅以保障國內業者的權益。然而外國產品之所以可以低價傾銷,有些是得到外國政府的補貼,所以世界貿易組織(WTO)規定可以同時對產品展開傾銷及補貼調查,但基於不重複課稅原則,最終只能擇一課徵反傾銷稅或是平衡稅,且課徵的稅率不得超過傾銷或是補貼差額,以確保公平貿易的原則。

此調查案目前已經完成損害調查,初步認定由中國大陸進口啤酒對國內產業產生損害,未來財政部會公佈反傾銷或是平衡稅稅率。

此案引起關注的主要原因是傾銷臺灣的中國啤酒並非中國本土品牌,而是由知名日本與美國品牌在大陸的據點所生產。中國大陸爲了吸引外人投資,對外國企業提供優渥補貼,而得以較低的價格行銷臺灣。特別是雖然進口啤酒在包裝上也有明確標示中國製造,但仍有不少臺灣消費者在購買時並不知在大陸製造。然而業者成功地把品牌與產地分割,即使消費者瞭解是在大陸製造,在對日本及美國品牌的信賴下,再加上價格優勢的加持下,仍然選擇進口啤酒,侵蝕國內產業的市場利基。

此案在調查過程中,進口業者主張消費者對啤酒的選擇主要是受口味、品牌影響,價格並非主導因素。進口啤酒能贏得消費者青睞,市佔率的提升,主要是能掌握市場脈動,迎合口味多元化趨勢,而非低價傾銷的結果。國產啤酒市場萎縮,主要是因爲無法滿足消費者的口味。

進口業者的論點,雖然未被國內貿易調查單位所接受,大陸進口啤酒未來勢必會被課稅。但須注意未來國內企業面對低價競爭與市場侵蝕,反傾銷貿易救濟只能視爲因應短期緩衝的「調整窗口」,難以長期維繫競爭力。因此必須從根本出發,強化自主創新與市場行銷能力,建立差異化的優勢。

臺灣本土啤酒雖然擁有產地近、運輸快、通路廣的條件優勢,但面對進口啤酒種類繁多,而且行銷靈活的強勢挑戰,經營益加困難。啤酒傾銷案例,只是冰山一角。臺灣不少內需型產業,由於缺乏產品創新,行銷手段保守,無法充分掌握市場變化,在面臨進口產品強力競爭下,面臨成長瓶頸。

本案也反應出在中國大陸內需市場尚未完全復甦,再加上出口美國面臨高貿易障礙,不少產業生產過剩,必須開拓其他出口市場,臺灣當然是其中目標,所以未來須注意更多由中國大陸低價進口的產品。

未來臺灣會面臨更多市場開放的壓力。以啤酒爲例,臺灣目前關稅爲5%,在與美國對等關稅談判下,歸零的可能性很大,所以預期來自美國本土品牌的競爭壓力會增加。而且除啤酒之外,美國在消費性產品的品牌優勢明顯,更有不少品牌深植人心,而臺灣的關稅並不低,未來若關稅歸零對臺灣的影響會更大。

最後,臺灣若有機會參與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也有可能對CPTPP成員關稅全面歸零,對臺灣內需市場的衝擊更大,業者也必須事先做好因應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