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稿/臺灣釀酒商協會「7/3對中國製啤酒課徵臨時反傾銷稅」聲明稿

《ETtoday新聞雲》提醒您:喝酒不開車,開車不喝酒。

【聲明稿】

圖、文/臺灣釀酒商協會提供

財政部關務署於今日(27號)宣佈對自中國大陸產製進口啤酒,自114年7月3日起臨時課徵反傾銷稅,本會對財政部、經濟部以及所有關心相關議題的立法委員、社會各界表示誠摯感謝。

臺灣釀酒商協會再次強調,國產啤酒並不畏懼國際市場的競爭與挑戰,我們歡迎也樂見世界各地的啤酒來到臺灣,一起帶給臺灣消費者暢飲啤酒的快樂與體驗。反傾銷稅制的課徵並不是單純的「保護國產行動」,而是要「遏止中國製啤酒以低於正常市場價格傾銷臺灣」,避免市場機制持續遭遇不當干擾。

依據經濟部國貿署及財政部關務署的初步調查顯示,中國製啤酒確實存在低於市場正常價格的傾銷行爲,且確實對臺灣產業造成嚴重損害。我們爭取的是「公平且對等的市場競爭」,我們不怕挑戰,也會持續深耕臺灣啤酒產業、爲臺灣本土釀造發聲。

事實上,臺灣已經成爲中國在全球最大的啤酒出口國,我們進口的中國啤酒金額,是第二名緬甸的2.4倍。中國製啤酒近年來不斷透過不當補貼與低價傾銷,5年累計進口金額超過160億臺幣,今年5月更是較去同期暴增近6成。據財政部統計,今年第一季中國啤酒佔進口比已飆破7成,整體市佔率自2015起成長4倍達36%,臺灣本土啤酒已經面臨死亡交叉威脅。

與此同時,中國非但持續禁止臺啤、臺虎等我國啤酒輸往中國,中國製啤酒更持續以國際品牌或臺灣在地元素爲包裝,企圖混淆消費者對啤酒生產地認知,形成對臺灣啤酒產業的多重打擊。

根據經濟部初步損害認定,近年來國產啤酒的產能利用率減少27% 、營業利益減少34%、存貨量暴增224%。調查證實中國啤酒平均進口價格顯著低於其他國家,並以促銷、打折、搭贈等低價手段競爭,造成臺灣啤酒產業嚴重損害,也對其他國家進口啤酒相當不公平。

本日宣佈臨時課徵反傾銷稅只是導正不公平貿易的第一步。協會仍對主要涉案廠商適用之稅率是否能有效遏止傾銷行爲深感疑慮,盼望主管機關能夠在後續調查中本於事實基礎、詳實調查,真正達成反傾銷制度下導正市場經濟公平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