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IF:對等關稅20% 臺灣產業痛苦指數攀上高峰
2025上半年上市產業類股毛利率高殺傷力(低於20%)產業排行。/CRIF提供
美國對臺的對等關稅稅率爲20%。CRIF中華徵信所指出,與其事前預測的20%-25%相符,由於臺灣並無具備足夠條件及籌碼取得與日本、韓國、歐盟相同的15%稅率。就結果論20%的稅率雖爲低標,但出口美國100元的產品需支付20元的對等關稅,對臺灣出口產業勢必會造成一定程度的殺傷力。
若依臺灣上市掛牌32個產業類別毛利率來看,20%對等關稅的殺傷力可分爲低殺傷力(毛利率25%以上)、中殺傷力(毛利率20%-25%之間)及高殺傷力(毛利率低於20%)三類。在不計算金融業的情況下,整體上市產業去年第4季與今年第1季的平均毛利率分別僅爲23.64%及22.95%;去年第4季的整體平均毛利率是低於對等關稅率,今年第1季的平均毛利率也僅略高於對等關稅率,對於獲利造成很大的傷害。若個別就不含金融業的31個產業類別來看,今年第1季平均毛利率高於25%的產業類別僅有14個類別,分別是貿易百貨、數位雲端、觀光餐旅、資訊服務、居家生活、半導體業、建材營造、生技醫療、食品工業、綠能環保、其他電子、運動休閒、其他類、電腦及周邊設備。
今年第1季毛利率在20%-25%之間的產業類別有8項,包括電機機械、汽車工業、化學工業、玻璃陶瓷、通信網路業、航運業、造紙工業、橡膠工業。至於今年第1季平均毛利率低於20%的產業類別則有9項,分別爲電器電纜、油電燃氣、電子零組件業、水泥工業、紡織纖維、電子通路業、鋼鐵工業、塑膠工業、光電業,也是受影響最大的產業類別。
儘管毛利率高於25%的產業類別受影響相對較小,但仍需面臨部分獲利的壓縮;至於平均毛利率低於20%的產業類別,則將承受更大沖擊。
CRIF以關稅高低比較,臺灣對等關稅20%和越南相同,但高於爭對手的日本及韓國的15%,也高於臺商生產基地的泰國、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及柬埔寨的19%,只低於印度和墨西哥的25%,因此在同質產品出口的競爭力上,臺灣居於下風。尤其是日本及韓國的對等關稅較臺灣低5%,對臺灣的殺傷力尤其顯著。
CRIF指出,受到影響最大的產業類別,若無法將產品轉型至高毛利的產品,只能考慮外移至其他低關稅的國家生產,這僅是針對上市產業的調整策略;若是對資源更有限的中小企業而言,關閉臺灣廠並轉往其他地區設廠,恐怕是唯一生存的出路。
若以2017年以來至2025年前5月在美國進口市佔率的前10國(不含中國)來看,佔比明顯上升的包括臺灣從2017年的佔比1.8%上升至4.3%,增加2.5個百分點;越南則由佔比2%上升到4.7%,增加2.7個百分點;印度由佔比2.1%上升到3.1%,增加1個百分點;愛爾蘭則由佔比2.1%上升到5.6%,增加3.5個百分點,瑞士的佔比由1.5%上升到4.8%,也增加2.7個百分點。臺灣本來在美國的進口市佔率呈現快速成長態勢,但由於對等關稅的影響,日本、韓國在美國的進口市佔率預期由降轉升。
愛爾蘭因屬歐盟區同樣適用15%稅率,在美國進口市佔率更會大幅提升;值得注意的是,該國輸美前5大產中包括化學制品、電腦及電子產品、機械設備,和臺灣出口產品同質性高,將成臺灣出口競敵。至於越南和臺灣雖同屬20%稅率,由於越南的生產成本較臺灣爲低,預期臺商仍會前往越南佈局。
馬來西亞、泰國、印尼、菲律賓在美國進口市佔率皆低於2.5%,在對等關稅的相對優勢下,預期對美國市場的進口占率將有明顯提升。且要留意,今年上半年臺灣對馬來西亞投資4.32億美元,對菲律賓投資2.01億美元,分別較去年同期成長165.03%及286.54%,將有望成爲臺商新寵兒。
值得一提的是,面對美國對等關稅,中國則顯得從容,主要原因來自2017年以來,中國將在美國進口市佔率由21.6%,降低到2025年上半年的9.9%,即使大部分的因素是藉由洗產地的方式轉出口至美國,但在數據上,仍大幅下滑了11.7個百分點,進一步降低對美國市場的倚賴。
CRIF結論認爲,20%的對等關稅,對臺灣產業來說是處於多元不利的情況,尤其半導體產業仍須等待美國232調查結果公佈,才能確定半導體產業的稅率。而這僅是對出口產業的衝擊,尚未涵蓋對美國汽車及農產品進口關稅降低對臺灣本土產業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