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城時評】“天價小賣部”拷問公共文化空間商業邊界

博主的爆料得到了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管委會的證實,靈隱寺小賣部租金確實達到了“天價”水平。這則新聞之所以引發廣泛關注,不僅因爲租金數字本身令人咋舌,更因爲它觸碰了一個敏感而重要的話題:在公共文化空間,商業開發的邊界究竟在哪裡?從表面看,這是一次合規透明的市場化運作——公開競標、價高者得,完全符合商業邏輯。但靈隱寺是千年古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具有佛教屬性和公共文化屬性,在靈隱寺完全適用簡單的市場法則似乎難以滿足公共文化傳播、佛教生態保護、消費保護等多元價值平衡的需求。

單純從商業角度看,靈隱寺門口的這處小賣部確實具備得天獨厚的優勢,是妥妥的“黃金旺鋪”。小賣部位於遊客必經的“流量入口”,且自帶文化磁場。小賣部提供的素餅等商品,也因帶有“靈隱元素”而產生了特殊的品牌效應。在這樣的商業邏輯下,260萬元的年租金似乎有其合理性——競拍者購買的不僅是8.5平方米的經營空間,更是附着其上的巨大流量與文化溢價。

然而,靈隱寺“天價小賣部”的商業算法或流量邏輯也暗含着種種問題。首先,靈隱寺小賣部高昂的租金成本最終必然會以遠超市場均價的商品價格轉嫁給消費者。如此,消費者的消費成本就會增加,消費體驗就會下降。

其次,這種“價高者得”的競標模式也推高了景區的商業競爭門檻,影響了景區的商業生態。能夠承擔天價租金的商家往往資本雄厚、競爭力強,而大量中小商戶則被天價租金拒之門外。長此以往,景區的優質經營資源可能會過度集中,進而產生經營同質化、小區域壟斷等問題,而最終受傷害的是景區的經營多元性和消費者的選擇多元性。

靈隱寺的“天價小賣部”引發對公共文化空間運營理念的多重思考。一方面,適度的商業配套是必要的,它能滿足遊客的基本需求,也能反哺文物保護和文化傳播;另一方面,商業開發必須有所節制,不能喧賓奪主。具體而言,可考慮對具有公共文化空間屬性的景區商鋪實行租金指導價,避免過度競價推高經營成本;對商品種類、價格等進行合理調控,保持商業行爲與公共文化屬性的適配,防止出現宰客現象;引入更多文化元素,讓商業服務成爲文化體驗的延伸。

放眼世界,許多文化勝地在這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日本京都的寺廟商鋪往往保持着樸素的風格,商品多具有與寺廟一致的文化屬性,商品定價也較爲親民;歐洲的教堂周邊雖然也有商業設施,但都保持着恰當的距離感。這些經驗告訴我們,文化場所的商業開發完全可以做到既滿足遊客需求,又不損害場所的精神氣質。

靈隱寺“天價小賣部”引發的討論,實際上是對我國公共文化空間管理的一次重要拷問。在市場經濟大潮中,我們既要尊重市場規律,更要守護文化價值。唯有找到商業與文化的最佳平衡點,才能讓靈隱寺等公共文化空間既保持文化底色和文化氛圍,又能產生市場活力,惠及消費者。

作者 李英鋒

責任編輯 呂世成 陳潔

責任校對 劉自學

主編 武熙智

終審 編委 李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