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城時評】要讓共享單車車筐成一道文明風景線
共享單車的車筐,本是爲騎行便利而設計,卻在不經意間成了一些人眼中的“垃圾桶”。近日記者在北京十里河橋附近探訪,據不完全統計,探訪時段內,大約五分之一的共享單車車筐內存在垃圾。據瞭解,車筐內有垃圾的現象多集中於商圈、地鐵站等人流密集區。(8月26日《新京報》A08版)
共享單車以其便捷、綠色、高效的特點,迅速融入城市的肌理,成爲現代都市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共享單車數量龐大,分佈廣泛,具有很強的流動性,承載着千千萬萬市民的短途出行需求。然而,這道本應亮麗的城市風景線,卻因爲車筐內的垃圾而變味——餐盒、紙巾、飲料瓶、塑料袋等廢棄物被隨意丟棄在車筐中,隨着共享單車穿梭於大街小巷,形成了一道刺眼的“移動垃圾風景線”。
這不僅有礙觀瞻、破壞市容環境,還在無形中拉低了城市的文明水準。充斥垃圾的單車車筐令人嫌棄,影響了消費者的騎行體驗,壓縮了消費者對單車的選擇空間。同時,單車車筐的垃圾還會擡高企業的運維成本,降低企業的產品使用效率,妨礙行業的健康發展。而對於整個城市來說,變身“垃圾桶”的單車車筐更像是一扇扇被打破的“文明之窗”,折射出部分市民文明意識的缺失,也累積着負面示範的風險。
要“清掃”共享單車車筐中的垃圾,需要市民、消費者、單車企業以及相關部門共擔責任,形成社會共治的良好局面。每位市民都應增強文明意識,恪守文明底線,認清向共享單車車筐扔放垃圾的負面影響,相互監督提醒,共同抵制向單車車筐中扔垃圾的行爲,養成文明自覺。消費者在使用共享單車時,既要做到文明用車、乾淨用車,不向車筐扔垃圾,也應本着維護市容環境的理念承擔一份清理責任,力所能及地清理車筐中的垃圾,或者通過系統向共享單車企業及時反饋車筐污染情況。
共享單車企業則應承擔主導清理責任或兜底清理責任。企業在加強車輛調度、擺放等日常工作的同時,應當進一步優化運維流程,完善垃圾清理機制,把車筐、車身垃圾清理納入日常運維範圍,明確運維人員的垃圾清理責任,確保巡檢和清理工作更加高效、到位、及時。企業還可通過開鎖和關鎖環節的語音提醒等技術手段告誡用戶不向車筐中扔垃圾,教育引導用戶養成文明用車的習慣。
媒體、社區、學校以及共享單車企業等,可通過多種媒介,運用多種形式,積極倡導“文明用車、無痕騎行”的理念,讓愛護共享單車、維護城市環境深入人心。城管等部門應關注共享單車車筐成“移動垃圾桶”的現象,在人流密集、共享單車高聚集區域合理增加垃圾桶的數量,並確保其擺放位置醒目、方便投放,把有可能投放到單車車筐中的垃圾疏引到更合適的地方。
治理共享單車車筐垃圾問題,一定要避免產生“破窗效應”。如果你扔,他也扔,沒人清理,沒人管,那麼車筐垃圾問題將會愈演愈烈。反之,如果每個人都能從自身做起,抵制向共享單車車筐扔垃圾的行爲,主動清理所見的車筐垃圾,企業能提升清理車筐垃圾的效率,保持單車的乾淨清潔狀態,就能形成良好的示範效應。
共享單車是城市文明的一面鏡子,車筐雖小,映照的卻是每一位市民的文明素養和整個城市的治理水平。向車筐裡的垃圾說“不”,不僅是爲了車輛的整潔美觀,更是爲了守護我們共同的文明底線。唯有使用者自覺、企業盡責、社會協同,才能讓共享單車真正成爲一道流動的、亮麗的文明風景線。
作者 李英鋒
責任編輯 羅秋旭
責任校對 易科彥
主編 林舒佳
終審 編委 李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