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量紅線爲何難擋共享單車“圍城”?

總量紅線爲何難擋單車“圍城”?

越來越多主體達成總量控制的關鍵共識,但企業依然有辦法利用制度漏洞

■一家企業違規、打亂了應有的投放秩序,其他企業就不得不被捲進惡性競爭,最終成爲城市秩序的破壞者。共享單車這門生意,恐怕正在艱難的共治中走向“零和博弈”

10年間,上海、北京、深圳等大城市所增加的共享單車數量,基本都是百萬級的。

最近在上海,圍繞共享單車治理問題的社會討論十分熱鬧。徐匯、浦東、黃浦等一些區,政府監管部門主動發起共商共議,公開向市民展示現有的治理方案和困境,爭取更大範圍的理解和支持。

總之,矛盾很突出,辦法很多元,參與很熱烈,但究竟怎樣才能把共享單車管好,似乎還沒有一個定論。

當然,城市治理從來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甚至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在不同時代語境下,也會遇到新的挑戰。

單車氾濫成災

先來說說共享單車的問題。

從一個市民的視角,如果想要“投訴”共享單車,簡直有取之不竭的理由。

比如在人流量大的地鐵站周圍,車太多,行人走不了;在城市核心地段有禁停區,車只能在離目的地較遠的地方鎖車、停放;高峰期本來就容易堵車,幾家單車企業的清運車佔了一兩條車道,讓空間本不寬裕的馬路雪上加霜;市區車輛氾濫成災,郊區居民車到用時方恨少,哪怕熱門景點周邊也要憑運氣……

如果把看待這些問題的角度,從使用邏輯轉向管理邏輯,情況就更復雜了。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熱門地鐵站周邊的單車停放。

早晨,大量的單車從周邊小區被騎到地鐵站,瞬時增量可能超過數百輛,不少車都停在了“白線”外。城管單位立刻給三家單車企業發出指令:及時清運。

隨後,每家單車公司開一輛“依維柯”大小的廂貨到現場。清運,基本上要佔據一到兩個車道長達1小時以上,勉強可以清走100多輛車。如果來不及清運,還需要地方政府請的第三方團隊到現場幫助,這就又要佔道折騰1小時。

像這樣的地方,僅僅在浦東的一個鎮,就可能有二三十處。別說單車運維人員有些忙不過來,有些第三方團隊都感到委屈:一天24小時待命,做夢都是搬車、擺車。

也有人說,單車公司可以增派人手、換大一點的貨車。不過據記者所知,由於上海城區多數馬路較窄,大廂貨是不被允許開到一些路段進行清運的。而且由於三家單車公司必須“各清各的”、按順序進行,也並非人海戰術就可以解決問題。

如果清運來不及,多增加些停車位行不行?這下輪到屬地政府爲難了。人人都想把單車騎到地鐵口、公司樓下等最近的地方,但非機動車劃線區就那麼多。這兩年上海很多街鎮感到委屈,明明每年都在努力盤活更多停車區域,但還是趕不上單車增加的速度。

上海個別人流量大的區域,通過設置共享單車禁停禁放電子圍網,把單車停放難題向外圍延伸,結果呢,沿着電子圍網的一圈,共享單車還是氾濫成災。

達成關鍵共識

廣泛的討論中,越來越多的主體正在達成關鍵的共識:總量控制。

不少街鎮的城管部門反映,一個區域實際投放的單車數量,往往遠超這個區域的客觀管理能力。比如濰坊新村街道,根據測算,有7000輛車可基本滿足轄區居民使用,但最近幾個月,城管隊員排摸的總量數據,每天都在1.2萬輛以上。

花木街道原則上的單車數量是1.2萬輛,但一線城管隊員透露,“實際投放1.6萬輛可能都是保守數據。”

按理說,北京、上海這些年都設定了投放標準。北京明確中心城區的投放總量控制在80萬輛左右,上海總量不超過110萬輛。各家主要的共享單車企業,需要根據各自的比例份額,進行單車投放。

然而,這個行業的商業模式如此透明,誰家要想搶佔市場,就必須儘可能多地讓自家單車出現在需求密集的地方。

單車公司對一線清運人員的考覈方式也促進了這種結果:公司並不是按照他們拖了多少輛車計工資的,而是要看他搬動的這輛車後續有沒有被騎走。

於是,一旦監管部門疏於監管,或者拿不出對總量和各個區域實際的單車數量有效監管的辦法,超投,一定是單車企業能想到的、最經濟的辦法。對一線清運人員來說,把車大量投放在人流最密集的地方,也很符合工具理性。

一家企業違規、打亂了應有的投放秩序,其他企業就不得不被捲進惡性競爭,最終成爲城市秩序的破壞者。

業內人士透露,目前上海實際保有的共享單車數量遠遠大於110萬輛。儘管有關部門通過單車備案、動態監測等方式不定期排摸總量,但效果並不理想。企業要想超額投放,依然有辦法利用制度漏洞。

走向“零和博弈”

回到更微觀的視角,去看一個個清運的現場,不難發現,共享單車這門生意,恐怕正在艱難的共治中走向“零和博弈”。

監管部門希望通過增加市場競爭,激勵單車企業履行企業責任、加大清運力度,於是增設了第三方清運公司,對未能及時清運的車輛進行託底。作爲代價,單車企業在從第三方公司取回車輛時,需要支付每輛大約8元錢的成本。

然而實際操作中出現了尋租空間,有單車公司發現,個別區域只要和第三方公司“搞好關係”,就可以減少“扣車”,或者減免取車費用。

其實在上海這樣的城市,共享單車問題從來不會是單一問題。有些問題關乎秩序,有些問題關乎城市面貌。

一些街鎮反映,隨着單車企業主動改造車筐、車座材質,讓小廣告粘貼變得困難,加上各區城管部門主動出擊整治,附着在單車上的“城市牛皮癬”問題已經好多了。

不過,仍不能低估有些人鑽空子的“智慧”。這兩年,上海的單車座椅上開始出現用烙鐵等工具刻印上去的廣告,這需要各個環節合力想辦法解決。

歸根結底,當共享單車從一門生意,逐漸變成一種公共產品,並被納入城市通勤系統,就意味着所有與之相關的主體都不可能獨善其身,包括我們每一個使用者。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杜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