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城時評】持放大鏡辦業務被投訴,櫃員何以引來網友共情
儘管相關情節非常簡略,但小說般的描寫還是讓人過目難忘。我有親友在銀行工作,且退休之前也有相當長的時間在櫃檯服務。在這個領域,人的衰老、精力的不濟所帶來的困惑和痛感,並非個別現象。
根據投訴者的反映,長時間排隊和等候審覈非常消耗精力和耐心,打亂了辦事者的時間和行程規劃,而想要換個效率高的工作人員辦事又貌似不可能,情緒淤積,終於爆發,這一情況並不少見。銀行確實有提高窗口辦事效率的必要性,這不僅關乎服務對象的觀感和利益,也符合銀行自身的服務宗旨和核心利益。
原以爲此番投訴會帶來一邊倒批評網點的局面,然而,目前微博的熱評第一條卻是“你也會有那一天的”,且已經獲得了八千多的點贊。選擇對拿着放大鏡辦業務的銀行職員釋放同理心,其實不難理解。很多網友對此抱有一種非常一致且樸素的共情——包容現在工作效率不高的銀行櫃員,就是在包容未來的自己。仔細想想,這個藉助放大鏡才能完成工作的櫃員,年輕時可能也是眼疾手快的能人。沒有人能抗禦身體器官的衰老和工作能力的下降,沒有人願意拿自己的聲譽開玩笑,多一份換位思考,就多一份理解和包容。
一邊是做過手術還在櫃檯一線服務羣衆的大齡打工人,另一邊是等待審覈材料等得心煩意亂的辦事者,在旁觀者看來就是“各有各的難”,很難去譴責其中的任何一方。說到底,事情本身不大,新聞到網點回應也基本結束了。但放在“彈性退休”和“老齡化”的大背景下,此類衝突在未來幾年甚至幾十年內可能會更爲普遍。不僅銀行業,其他窗口型、服務型行業也可能經常出現崗位上的“放大鏡”“老花鏡”,從而與客戶的高要求、時代的快節奏形成落差。而這背後,“高齡”勞動者面對現實環境拷問時的尷尬與辛酸也真實存在着。
老齡化社會中,“高齡”人員上崗,是常見現象,有時也體現着一種人文美感,例如國外一些高齡空姐的服務就引人讚許。因此,呼籲人們對“高齡”人員參與服務多一份理解,是有意義的。但是在崗位特殊性、服務競爭性的要求下,行業內不能不通過客觀理性的應對,盡力滿足市場要求、避免低效運轉。
換言之,比起呼籲理解,我們或許更需要一些切實的行動來化解矛盾、促成共贏。例如,進一步完善“健康退出”、人崗動態匹配等機制。其間,如何協調處理好員工意願和機構管理原則、服務倫理的關係,讓人員安排更科學合理,是必須直面的問題。無疑,對視力功能下降者來說,有着比櫃檯更適配的崗位。
近來,“招聘放寬年齡限制”的話題每每引發公衆熱烈討論。年齡門檻的放寬,有利於消解人才資源浪費、行業過度內卷等問題,爲“大齡”“高齡”勞動者增加就業機會,同時也意味着“放大鏡”所隱喻的新矛盾會不斷產生。面對飛速變化的用工環境,或許“打破年齡門檻”只是第一步。與此同時,也要通過優化機制,逐一化解一系列新矛盾、新問題,讓員工和服務對象都感到欣慰。
來源 光明網時評頻道(作者 伍裡川)
責任編輯 何丹
責任校對 楊颺
主編 武熙智
終審 編委 李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