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意更兼暖意,打造人才集聚高地

近日,各地陸續公佈人口數據,不少城市對人口的集聚能力依然強勁。從江西南昌大力發展先進製造業以產業引才,到貴州貴陽全力打造“築才”品牌以政策聚才,再到湖南長沙推進“園區、校區、景區、城區、社區”五區融合的“創新生態圈”以環境留才……多地持續培育產業優勢,完善人才政策,優化城市環境,打造人才集聚高地。

濟濟多士,乃成大業。人才是第一資源,人才的流動流向影響着發展格局和質量。新時代以來,我國加快從人才大國向人才強國邁進。從數量規模、素質質量、結構優化程度等指標來看,我國人才隊伍已躍居世界前列。應當看到,“廣栽梧桐”與“鳳凰來棲”的良性互動正成爲各地頻頻上演的精彩故事。

產業是人才集聚的重要載體,人才是產業發展的核心動能。無論是推動傳統產業煥新升級,還是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前瞻佈局未來產業,重要的是發揮科技創新的引領和賦能作用。各地積極推動人才集聚,正是着眼於通過集聚和釋放高端、創新人才優勢,推動人才鏈與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不斷提升產業體系的發展能級。比如,2013年以來,貴陽貴安憑藉自身優勢,大力發展大數據產業,目前已形成涵蓋數據採集、存儲、處理、應用等環節的完整大數據產業鏈,這靠的正是產業與人才的相互成就。

政策是否完善、能否落地是招引人才的重要因素。對各地來說,在人才政策的制定與實施上,關鍵在於充分認識到人才之於地區發展的重要性,從政策規劃中體現廣攬英才的誠意,更在於積極迴應人才關切和創新創業需求,從政策內容上釋放留才用才的暖意。近年來,各地圍繞引才、育才、留才、用才紛紛出臺激勵政策。貴陽針對外地來求職、考試、面試的青年人才,提供7天至30天的免費住宿;南昌先後制定出臺“人才10條”、新“人才10條”政策,累計兌現人才生活補貼、購房補貼超40億元。隨着政策紅利的逐步釋放,越來越多地方正在形成人才集聚的“強磁場”。

水積而魚聚,木茂而鳥集。打造人才集聚高地,還需要積極建設讓各類人才既能“創新創業”也能“安居樂業”的發展環境。一方面,要鼓勵先行先試,營造讓人才勇於創新、大膽嘗試的社會氛圍;另一方面,還要優化人才評價機制,構建使各類人才“萬類霜天競自由”的創新生態。此外,還要進一步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城市品質,辦好人才安居住房、子女入學、配偶就業等具體細微的民生實事,讓人才心無旁騖幹事業,爲城市發展貢獻力量。

可以說,哪裡有讓人才施展才華的舞臺,哪裡有乾貨滿滿的政策禮遇,哪裡有生機盎然的發展環境,哪裡就會成爲各類人才心之所向、步履所往、紮根出彩的集聚高地。努力把潛在人才“挖”出來、把緊缺人才“引”進來、把更多人才“聚”攏來,城市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就會越走越寬廣。(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 毛同輝)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爲@)。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徵稿啓事。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來源:中國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