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包頭市稀土高新區打造人才集聚新高地

內蒙古日報記者 劉向平 通訊員 賈婷婷

這幾天,包頭稀土研究院副主任研究員、高級工程師、稀土永磁材料領域專家王譽,正積極與包頭英思特稀磁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技術人員對接,就稀土永磁毛坯材料和塗層技術等方面遇到的問題進行探討,旨在把科研院所的理論基礎和企業的生產實踐深度融合,高效推進科技成果落地轉化。

此前,在包頭市委組織部組織召開的博士人才掛職鍛鍊對接會上,稀土高新區7名博士被聘爲“產業教授”和“科技副總”,王譽便是掛職博士中的一員。

“我將擔任英思特‘科技副總’,與企業研發團隊並肩作戰,聚焦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的研發、釹鐵硼製備技術粉體改性工藝、後期表面處理等方面開展系統性攻關,致力於開發出更多兼具高性能、高可靠性的稀土永磁材料新產品。”王譽表示。

人才是競爭之本、轉型之要、動力之源。如何暢通人才與用人單位相互成就的“雙向奔赴”之路?近年來,稀土高新區不斷拓寬引才視野和渠道,通過打造“博士後雙站雙城培養”“博士掛職”等招才引智特色品牌,在機制、空間、服務上搭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舞臺,讓更多“千里馬”在稀土高新區這片熱土上競相奔騰。

在西安交通大學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參與“稀土永磁變頻器”課題研究近一年,包頭長安永磁電機有限公司引進的燕山大學電氣工程專業博士戴瓊潔感觸頗多。“包頭長安永磁電機有限公司是我國最早開展稀土永磁電機科研生產的單位之一,去年,企業與西安交通大學聯合成立了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簽訂了博士後研究人才聯合培養合作協議,我也幸運地加入了西安交通大學電氣工程學院王曙鴻教授的團隊。一年來,團隊致力於稀土永磁變頻器的研發,加速推進了傳統輸變電方式的更新替代,有效實現了科研項目與現實生產力的精準對接。”

包頭長安永磁電機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蘇錦智表示,這一合作模式,突破了以往由流動站選派導師到工作站全程指導進行培養模式,推行博士、博士後在流動站(西安)與工作站(包頭)雙站雙城培養機制,高效鏈接了兩地優質高等教育資源,深度服務兩地科技創新發展。

用一賢人而羣賢畢至,相一良馬而萬馬奔騰。回憶起3年前剛到包頭稀土研究院工作的情景,胡雪嬌歷歷在目。“這裡擁有青年人才幹事創業的舞臺,擁有一系列針對青年人才的暖心服務,我將安心在這裡發揮自己所長,爲拓展稀土儲氫材料的終端應用貢獻一份力量。”

壯大人才“增量”,盤活人才“存量”,提高人才“質量”,稀土高新區依託11家博士後科研工作站、6個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成功引進華北電力大學、北京科技大學等6名博士後進站研究,並先後與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東北大學等高校開展博士後聯合培養工作。截至目前,該區已集聚高水平人才377名,柔性引進院士和各類專家89名,企業研發中心擁有專職研究與試驗發展人員3228人,入庫人才達1821人,跑出了人才引領發展的加速度。

引得“鳳凰來”,如何留得住?

據瞭解,稀土高新區每年撥付1000萬元人才專項資金,鼓勵支持各類人才創新創業,增強人才歸屬感、獲得感和幸福感。針對新設立的博士後工作站給予一次性設站補貼;在站博士,除了企業給予的薪酬和獎勵外,在站兩年期間自治區三級政府還將累計發放30萬元的生活補貼。今年一季度,已兌現青年人才崗位補貼、人才安居保障等多項人才政策資金311.22萬元,惠及64家企業和510名人才。

既能爲各類創業人才申請資金支持、廠房補貼、電價優惠等創業服務,又能積極幫助人才處理好住房、子女入學、醫療保健等“關鍵小事”,這形成對人才的持久吸引力。

從“有沒有”“被動等”向“好不好”“主動送”轉變,稀土高新區持續優化人才服務保障措施,創新完善綠色通道服務內容,積極推行“全鏈條”“一站式”“一條龍”服務模式,讓人才服務有溫度更有力度。

安泰北方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總監周磊在取得博士學位後,深耕稀土永磁材料研發領域15年,憑藉在行業內積累的深厚技術底蘊與豐富實踐經驗,他積極響應包頭市委組織部開展的“科技副總”“產業教授”選派工作號召,選擇迴歸母校內蒙古科技大學擔任“產業教授”。

談及此次身份轉變,周磊滿懷感慨:“擔任‘產業教授’不僅給予我重新學習、沉澱自我的寶貴契機,更爲產學研深度融合搭建了優質橋樑。在稀土永磁材料研發過程中,企業與高校各有所長,互補性極強。兩方優勢深度結合,更能發揮‘1+1>2’的效果。”

據瞭解,選派博士人才到企業或高校掛職,是包頭市委組織部聚焦打造“兩個稀土基地”和“3+5+N”重點產業集羣、教育醫療文化“三大高地”建設需要,旨在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聚焦關鍵核心技術,把不同體制、不同單位的人才組織起來協同攻關,實現人才無論落在哪裡都能各盡其用。

稀土高新區黨羣工作部人才辦負責人張瑋表示,稀土高新區將持續深化“互聘共享”人才機制,重點推動高校院所科研骨幹與行業龍頭企業技術專家的雙向交流,通過共建聯合實驗室、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等平臺,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後一公里”。

梧高鳳必至,花香蝶自來。稀土高新區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將人才作爲發展的重要資源,以“事業編制企業用”和“重點產業領域碩博招引”等工作爲抓手,實施“搭臺引才”“柔性用才”“本土育才”,爲企業解決高端人才緊缺難題,形成了高層次人才、專業型緊缺人才、新就業或自主創業高校畢業生、職業技能人才等分層分類、相互銜接的人才體系,實現了從人才集聚區向西部人才強區的跨越發展。

來源:內蒙古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