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化交易新規明起落地,高頻交易關進籠子,落地有兩大挑戰
財聯社7月6日訊(記者 閆軍)7月7日起,《程序化交易管理實施細則》正式實施,這意味着,市場最爲關注的高頻量化將得到規範性約束。
隨着國內量化交易的發展,在有效提升市場流動性的同時,高頻量化也引發了交易不公平等詬病,對此,相關法規完善也提上議程。2024年6月7日,程序化交易新規向市場公開徵求意見,2025年4月3日正式推出,高頻交易差異化收費即將落地,程序化交易報告、交易行爲以及信息系統等管理更加完善,從監管層面,維護證券交易秩序與市場公平的信號明確。
在程序化新規落地之際,圍繞着量化私募管理人、券商做好了哪些準備、新規落地後對量化私募交易策略乃至行業產生哪些影響、遊資量化紛爭是否能夠就此平息等問題,業內有一定的共識,核心觀點如下:
一是新規目的在於有效識別並約束高頻交易行爲,而非量化交易策略;
二是實操層面,交易報告管理、交易行爲管理等要求,在2023年底已經在執行,新規在上報細節上進一步完善,比如增加量化交易在單隻個股上量價佔比等;
三是新規對頭部量化資管產品影響不大,也推動行業研發基於中、低頻交易策略的產品;
四是新規可能會造成影響的情形:年化換手200倍以上的高頻阿爾法策略,或者一籃子股票的期現套利策略等。
三是券商監測系統尚需在實踐中完善。有量化私募人士表示,這應該是新規落地過程中最大的挑戰,涉及到實盤交易,對監測系統穩定運行有較高的要求;
五是監管在新規中明確要求不得分拆產品規避監管,這一條仍然是未來監測的重點。
六是對於公募、險資自營等其他資管產品的影響也不大。“儘管不少公募、險資自營全公司使用一個賬戶交易,尤其是險資,因規模較大可能觸發交易上限(每賬戶每秒申報/撤單≥300筆,或單日≥2萬筆),但是公司交易賬戶下有多張股卡,監測控頻以股卡爲標準,因此影響不大。”某券商人士向財聯社記者表示。
約束高頻交易是重點
高頻交易,頻繁申報、撤單等“幌騙交易”的行爲是市場對程序化交易監管的重點,也是新規的重點,從徵求意見稿到實施細則的落地,監管對高頻交易的認定標準均爲:
在量派投資創始人、CTO餘航看來,新規借鑑了成熟市場的監管經驗,是經過充分論證的合理標準。新規能夠有效識別並約束過度高頻交易行爲,減少市場中的非理性波動,保護中小投資者免受不公平交易策略的影響。同時,這一標準也爲量化機構提供了明確的合規邊界,有助於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市場傳言稱“新規中高頻交易頻率將從每秒299次降至30次”,多家量化私募表示,傳言不屬實,現行監管標準未作調整。
新規除了對高頻量化進行了界定,在制度上也相應規範。比如全鏈條的報告管理制度,明確報告路徑、時限、內容及變更報告要求,交易所將對報告信息進行及時確認,定期篩查比對,對不按要求報告的進行督促提醒,並視情況採取自律管理措施。
多數量化私募反映,報告制度在新規落地之前已經實施。因諾資產總經理徐書楠表示,相關標準距離初次提出已有一年時間,券商、算法交易提供商以及量化私募,已經按照監管要求進行調整,做好了風控,並且已經有了一段時間的交易系統磨合,總體來看應該影響不大。
有頭部量化私募人士表示,從公司層面而言,制度、流程的規範早已經調整結束,不過和此前不同的是,交易所監測的內容更爲細化,比如賬戶在個股的量價佔比,要避免操縱股價的嫌疑,儘量在單一個股交易量、交易金額佔比均不能太高。
事實上,今年亦有量化私募舉牌個股的情形。今年3月,聖陽股份公告稱,寬德投資在2024年12月26日至2025年3月4日期間,通過集中競價交易方式累計增持聖陽股份2521萬股,佔公司總股本的5.5543%。增持過程中,上海寬德在2025年3月4日單日增持了1884萬股,佔公司總股本的4.15%。此前,該私募基金未持有公司股份。
個別策略會有影響,降頻將是大勢所趨
對於量化策略的影響方面,多家量化私募人士指出,頭部量化私募在資管產品上很少有高頻量化,對於行業而言,降頻將是趨勢。
餘航表示,程序化新規約束的高頻交易行爲,而非量化投資的核心邏輯,對於那些始終重視風控和長期穩健收益的量化機構影響有限。
這一點是多數量化私募人士的共識。有量化私募人士表示,高頻交易監測的目的在於差異化監管,比如額外報告要求、從嚴管理異常交易行爲、實行差異化收費標準。
“簡單來講,通過監管舉措,高頻交易投資者需要提升交易成本,是市場化的調節方式,與此同時,對於程序化交易設置頻繁拉擡打壓、短時間大額成交等異常交易監管標準等異常交易行爲,重點監控並對其進行相應處罰,引導高頻交易主動降低交易頻率,規範交易行爲。”某量化人士指出。
餘航進一步表示,市場的日漸規範反而有助於減少極端波動,不僅會使量化策略更加持續,還將有利於整個市場長期持續發展。因此,長期來看,規範化將使行業更加規範有效,市場穩定收益更有保障。
現在高頻交易在程序化交易中佔比幾何,尚無定論,但是業內指出當前頭部機構阿爾法策略換手率都不算高,能夠滿足要求。“除非是年化換手200倍以上的高頻阿爾法策略,或者一籃子股票的期現套利策略等,會有一定影響,但這類策略佔比很低,可以根據要求進行調整。”徐書楠補充。
餘航同時指出,新規的施行將進一步加速行業優勝劣汰的進程。過去依賴極高報撤單策略的機構,如果無法快速調整策略,或缺乏技術儲備,未來可能會面臨較大挑戰。
隨着國內量化機構的發展,更多策略出現,以磐鬆資產爲例,就是採取低頻系統性投資策略,主要預測未來一個月的股票回報,策略核心在於追求股票長期價值的發現,而非去捕捉短線交易機會。儘管中、低頻策略在量化中尚不多見,但在新規之下,降頻也成爲趨勢。
降頻,不意味着量化要集中轉向基本面量化,而是促使管理人更加註重策略的穩健性和可持續性。餘航介紹,在遵守合規的前提與框架下,量化機構仍然可以運用多種因子,包括但不限於:基本面因子,量價因子,另類數據因子等。但更重要的是,量化投資人未來更需要思考,如何在更加規範操作,合規運行之下來更好地優化策略,平衡收益與風險,爲投資人獲得收益。
券商監測系統在實盤中平穩運行是挑戰之一
程序化交易新規中,對券商券商等會員提出了相應的要求。其中,監測系統是重頭戲,在新規落地實施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
根據新規,券商有三項任務:
有私募量化人士指出,這是新規落地中較大的挑戰就是券商系統監測,“系統上線需要提前測試,涉及到實盤交易,對系統穩定運行有較高的要求。”
有效識別分拆產品等日常監管是挑戰之二
根據新規,監管尤爲強調,不得分拆產品規避監管。
一方面,機構投資者應當對程序化交易進行全程管理,建立健全合規風控制度和交易監控系統,有關責任人員應當對交易合規性進行審查、監督和檢查。另一方面,明確會員及使用交易單元的其他機構應當將程序化交易納入異常交易監控,及時識別、管理和報告自身或者客戶的異常交易行爲。
有券商人士表示,和險資、公募全公司共用一個量化交易賬戶不同,量化私募在交易過程中,“一個產品採用一個交易賬戶”是較爲常見的現象,不同的產品有不同的賬戶,在監管範疇內需同時滿足每個賬戶每秒不超過300次、每日低於2萬次,但如果管理人對存量產品進行分拆賬戶則是監管不允許的。
“從現行實操來看,新發產品可以單獨開立新賬戶,但是同樣不能拆分產品運作。”上述人士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