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只靠「煮飯少加水」!農糧署揭3招飲食法控血糖
▲控制血糖,不只是「煮飯少加水」!(示意圖/翻攝自pexels)
圖文/CTWANT
控制血糖,不只是「煮飯少加水」!農糧署指出,煮飯減少加水量雖可影響升糖指數,但無法單靠此法控糖,真正關鍵在於升糖負荷與整體飲食結構。尤其均衡攝取蛋白質、蔬菜與主食;控制份量,少量多樣攝取;搭配雜糧、糙米或冷飯,才能穩定血糖、維持健康。
農糧署今(16日)在臉書粉專發文指出,許多人爲了控制血糖,嘗試透過「煮飯少加水」來達到效果,但這樣的作法並非萬靈丹。該署說明,米飯在烹煮時的加水量確實會影響澱粉結構,進而改變血糖反應:若水量較多,澱粉會完全糊化,較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使升糖指數(Glycemic Index,GI)偏高;相反地,若水量較少,澱粉部分未糊化,消化速度變慢,GI可能因此降低。
不過,農糧署提醒,僅靠減少煮飯時的加水量來控制血糖,其實並不可靠。原因首先在於,真正關鍵的是「升糖負荷」(Glycemic Load,GL),而非單純的GI。GI只反映食物對血糖上升速度的影響,但GL則綜合考量了食物的GI與實際攝取的碳水化合物含量,用來衡量整體餐後血糖的負擔。
此外,整體飲食結構對血糖的影響更爲顯著。農糧署指出,人們每餐除了米飯,還會同時攝取蛋白質、脂肪、蔬菜與膳食纖維等。這些食材的比例與搭配方式,纔是決定血糖變化的重要因素。例如,米飯若能搭配高纖維蔬菜與優質蛋白質,控糖效果會更明顯。
農糧署也提到,減少加水量會使米飯口感變硬,不一定人人喜歡,甚至可能造成消化不良。如果爲了降低GI而犧牲飲食的愉悅感,長期下來難以維持健康飲食習慣。
農糧署建議,真正健康的控糖方式應從整體飲食着手:控制份量、關注GL,採取少量多樣的攝取方式;均衡搭配主食、蛋白質與蔬菜;並透過適度加工,例如食用冷飯、隔夜飯,或加入雜糧與糙米,以增加抗性澱粉含量,穩定血糖。
最後,農糧署提醒民衆,煮飯加水量的確可能影響血糖反應,但健康飲食絕不能只依靠單一技巧。關鍵在於整體飲食的平衡與搭配。該署也呼籲大家,下次用餐時,不妨看看碗裡是否有足夠的蔬菜與蛋白質,並留意米飯份量,因爲均衡的飲食選擇,遠比單一烹調方法更能維持穩定血糖與長期健康。
延伸閱讀▸ 並非隨機作案!通緝犯北車性侵港女遊客 警方證實「2人相識」:趁女方酒醉犯案▸ 快訊/臺鐵死亡意外! 男跳軌「頭顱破裂」亡▸ 原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