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補貼代辦”亂象挫傷大學生創業熱情
郭元鵬
“手把手教你申請創業補貼,補貼6w+”“最高可申領數十萬元大學生創業補貼”……據近日《法治日報》報道,一些社交平臺上,這類“代辦大學生創業補貼”的帖子層出不窮,瞄向懷揣創業夢想的大學畢業生。這看似“錢從天降”的機遇背後,卻暗藏着一些中介精心設計的陷阱。不少涉世未深的年輕人滿懷希望入局後,不僅收不到分毫補貼,反而深陷消費糾紛,甚至面臨法律風險。
中介機構盯上大學生創業補貼,本質上是將政策福利異化爲“收割工具”。大學生初出茅廬,對創業補貼的申請流程和政策要求往往不甚瞭解,這種信息差讓一些非法中介看到“商機”、趁虛而入,他們以“全程代辦”“保證到賬”爲誘餌,佈下層層圈套:有的收取高額“服務費”卻只提供毫無價值的模板資料;有的教唆畢業生註冊“空殼公司”,埋下法律隱患;更有甚者,在補貼到賬後強行索要高額分成。本爲滋養青春夢想而設的創業補貼,卻被不法分子肆意瓜分,這不僅啃食了政策紅利,還可能澆滅年輕人的創業熱情。
更令人憂心的是,中介的“代辦”套路可能給大學生帶來長久的負面影響。爲滿足補貼條件,部分中介“指導”學生虛構項目、僞造數據,甚至盜用他人信息。一旦造假行爲被發現,學生不僅面臨補貼被追回、資格被取消的處罰,還可能揹負信用污點,未來就業與發展都會受到影響。這類情形中,即使僥倖獲得補貼,後續的公司註銷、稅務處理等難題也會讓缺乏經驗的畢業生手足無措。而某些中介在收取費用後直接失聯,畢業生更是陷入“錢證兩空”的困境。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守護大學生的創業夢想,需要從“堵漏洞”和“強引導”兩個角度入手。一方面,相關部門應加強對中介市場的監管,嚴厲打擊虛假宣傳、誘導造假、高額收費等惡劣行徑,淨化社交平臺上的代辦廣告。同時,要優化補貼申領流程,通過官方平臺提供清晰指南和諮詢渠道,降低學生的信息獲取門檻,讓“自主申請”更加便捷可行。另一方面,高校需要加強創業教育與指導,既要普及政策內容,也要警示各種風險,引導學生認識到,創業非小事,能否成功取決於項目質量與個人能力,創業補貼只是“助力金”而非“終極目標”,從而幫助他們避開中介的花式套路。
大學生創業補貼,承載着國家對青年創新的期待,也是年輕人邁向創業之路的重要支持。中介機構對這筆資金的覬覦與啃噬,將會挫傷社會對創業環境的信任。唯有通過加強監管、優化流程、提升意識,讓補貼申請回歸便捷、透明、合規,才能確保政策的溫暖真正送達青年羣體,讓每一個青春夢想都能得到尊重與呵護。
來源: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