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公車起步急煞惹怨 投訴接不完

北市公車近3年急起步與急煞投訴達1313件,業者指因電動車較靈敏,駕駛操作未調整易致乘客不適。 公車示意圖。 圖/ingimage

北市公車近3年遭投訴司機起步急煞停案件高達1313件,業者坦言,因電動公車起步比油車更靈敏,若駕駛操作習慣未變,就會讓乘客不適。市府公運處說,「公車學院」今年辦10場次以上課程培訓駕駛,盼透過換位思考調整駕駛行爲。

議員詹爲元發現,北市公車司機起步急煞停案近3年均437件,每天有1到2名乘客反映,北市府稱是路況問題,但他認爲是司機人力不足、排班緊湊的結構性問題,尤其長途路線,車行時間遇到塞車被壓縮,司機只能開快「追回來」,就怕被投訴或被罰,市府雖有評鑑、工時稽查機制,流於表面。

他指出,北市今年成立「公車學院」提供駕駛與幹部教育訓練,但參加名單由業者自行安排,無強制力且沒追蹤改善成效,無助解決問題。

公運處業務稽查科長樑筠翎迴應,定期抽查駕駛工時,確保每天開車時間不超過10小時,超時工作將裁處;今年1月20日起實施新運價,駕駛加薪8000元,盼吸引更多年輕人投入。

她認爲,行車安全仰賴駕駛行爲,將持續加強教育訓練,要求落實各項SOP,避免急煞車或猛加速。「公車學院」今年預計辦理10場次以上培訓課程,已辦過2次實車體驗營,安排駕駛擔任乘客,實際感受急煞車、猛起步及遭車門夾住等體驗,盼透過換位思考調整駕駛行爲,提供更安全及舒適的服務。

北市公車聯管委員會執行長李建文表示,各業者電動公車愈來愈多,平均近3成,因是馬達帶動,起步、扭力都比傳統柴油公車更靈敏,若駕駛操作習慣沒改變,容易讓乘客感到不適甚至產生風險,駕駛、乘客的平均年齡都提高,也是可能造成車上乘客摔傷的原因。

李建文說,公車學院未來會大數據分析,持續加強駕駛的技術,也會藉助先進駕駛輔助系統,以AI技術矯正駕駛行車習慣,車輛部分則是調整設備靈敏度,減少急煞停的狀況發生;並呼籲搭乘公車時緊握扶手,一起提升乘車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