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樅陽:“門口服務”爲企優環境解難題

本文轉自:人民網-安徽頻道

近年來,樅陽縣市場監管局以企業需求爲導向,創新推出“門口服務”工作法,將企業關注的資金、技術、信用等精準送到經營主體“末梢神經”,變企業跑爲市場監管人員跑,促進了營商環境的優化。

將“知產金礦”送到“企門口”

“田野裡滿目金黃,我們卻沒足夠的錢收糧!”去年秋收季,安徽恆興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謝先生徹夜難眠。

該公司主要從事糧食加工銷售。面對排隊賣糧的貨車,企業想擴大收購規模,卻因缺乏抵押物被銀行拒貸。轉機來自一次“敲門行動”——樅陽縣市場監管局“知產掘金”專班現場辦公,把企業牆上掛着的“普濟”商標和12項核心專利變成“真金白銀”。48小時內,1500萬元質押貸款到賬,解了企業收購燃眉之急。此後,在市場監管人員全程幫扶下,公司又以專利質押再融資2805萬元,新上的智能加工線當年投產。

針對企業擴大生產經營規模往往缺乏資金的難題,該局深入開展“知產掘金”行動,一方面逐戶走訪調研擁有知識產權的企業,詳細瞭解企業經營現狀和知識產權情況,掌握企業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的需求,梳理出有質押融資意向的企業78戶;另一方面,該局主動對接各家銀行,掌握銀行開通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業務情況,並與6家銀行、包括涉農企業在內的175家企業聯合召開5次政銀企對接會,共享銀企信息。

將“把脈問診”送到 “企門口”

今年年初,樅陽縣某小微食品廠因微生物超標被抽檢預警。未等處罰決定書下達,一支由食品安全檢查員、監管人員、相關專業技術人員等組成的“流動診所”已帶着“體檢工具箱”進駐企業廠房。

4名“流動診所”專家俯身探入設備縫隙,指尖掠過傳送帶死角,又擡頭查看更衣室氣流方向,像“老中醫”般精準把脈。不到半天,一份“體檢報告”遞到廠長手中:消毒流程缺閉環、出廠檢驗記錄斷檔、空氣沉降菌超標……10餘條“處方”條條對症。“這比罰款讓人溫暖、讓人心服。”企業負責人感嘆。查出問題後,專家手把手示範清潔流程、校準檢驗儀器、建立臺賬模板;一週後,專家又帶着抽檢機構再次上門,現場抽樣,確保整改見效。

據悉,今年以來,這樣的“流動診所”已走進7家食品生產企業和小作坊,累計開出78條“診療”意見,並逐一指導整改、跟蹤銷號。幾個月後,該局對這些企業開展“回頭看”抽檢,14批次樣品檢驗均合格。

將“信用修復”送到 “企門口”

“上午填好材料,下午信用就修復好了!”一紙准予信用修復決定書,讓樅陽縣某超市經理如釋重負。去年5月,該超市因一次行政處罰在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公示,貸款、投標、政府採購接連亮紅燈。今年4月23日,樅陽縣市場監管局執法人員錢高帶着《守信承諾書》和《修復指南》主動上門,現場覈驗、當場錄入、即時上傳,4小時完成信用“解鎖”。

企業能化信用被動爲主動,源於樅陽縣市場監管局推出的 “數據預判+專員跑腿”的主動服務機制:相關係統提前90天向處罰期滿企業推送“修復鬧鐘”,信用受限期滿後,市場監管執法人員帶着模板、流程圖和公章上門,企業只需簽字、蓋章、拍照,後臺同步審覈、秒級回傳。

“爲企修復信用,我們既當‘鬧鐘’也當‘管家’。”樅陽縣市場監管局個企股楊四梅桌上的臺賬顯示,今年以來,該局已幫202家經營主體移出異常名錄、5家被行政處罰的企業完成信用修復,實現了從失信懲戒到信用重生的無縫切換。(章洋 吳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