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京東、美團都在爭奪的“即時零售”到底是什麼?丨新經濟觀察
封面新聞記者 孟梅
4月30日,阿里巴巴宣佈加入“即時零售”賽道,在淘寶頁面推出“閃購”,正式加入“京東”、“美團”外賣大戰。那麼,阿里、京東、美團爭奪即時零售到底是什麼?
從字面定義來看,即時零售是以即時配送體系爲基礎的高時效性到家消費業態,屬於典型的零售新業態和消費新模式 。即時零售的主要特徵是“線上下單,線下30分鐘送達”。
2021年9月8日, “2021美團閃購數字零售大會”在京召開 ,互聯網零售市場在從“Everything Store(萬貨商店)”變遷至“Everything Now(萬物到家)”的過程中 ,零售行業平臺、渠道、品牌之間的關係和相互作用都會發生變化,即時零售的市場規模有望在5年後達到萬億 。
即時零售被視爲零售業的“下一個黃金賽道”。2024年,即時零售等消費新業態不斷髮力,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比2023年增長6.5%。
根據商務部研究院預測,2030年我國即時零售市場規模將突破2萬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達25%以上。當前市場規模已從2023年的6500億元增長至2025年的3000億元(季度數據),增速高達120%。這種爆發式增長源於用戶需求的結構性轉變:78%的消費者認爲即時零售高度滿足便利性,75%的用戶認爲其提升了購物體驗。
傳統電商增長瓶頸下的轉型需求
在京東高調進入“外賣”市場的背後,是電商紅利消退的現實。傳統電商(如淘寶、京東)面臨增速放緩,2024年京東零售業務增速僅7.4%,拼多多、抖音電商等新玩家崛起進一步擠壓份額。即時零售通過“30分鐘送達”覆蓋高頻、短鏈需求,成爲突破增長天花板的關鍵。95後消費者中50%以上願爲“當天達”支付溢價,傳統電商的“三天到貨”模式已無法滿足年輕羣體的即時需求。即時零售通過“計劃性囤貨+即時性補貨”的二元結構,重構消費場景。
衆所周知,即時零售的本質是“城市毛細血管”的控制權爭奪。美團擁有近130萬活躍騎手,京東通過私有化達達整合超百萬騎手資源,阿里則依託餓了麼“蜂鳥即配”構建履約網絡。這些騎手不僅是配送工具,更是實時採集城市消費數據的“活體傳感器”。京東以“供應鏈+服務”模式,通過閃電倉覆蓋全品類商品;美團則通過“聯合倉”與美的、海爾等品牌共建庫存體系,打破傳統經銷商渠道的利潤分配規則。阿里則整合天貓品牌資源,實現“電商低價+即時配送”的融合。
高頻場景反哺生態 技術與數據驅動的未來競爭
外賣作爲即時零售的起點,通過高頻訂單培養用戶習慣,進而拓展至3C數碼、生鮮、醫藥等高利潤品類。例如,京東通過“自營秒送”將3C產品配送時效壓縮至28分鐘,美團閃購則通過家電品類復購率35%的提升反哺核心業務。在全場景閉環構建方面:美團以“零售+科技”戰略打通到店與到家場景;京東通過“1店+N倉”模式實現本地化服務;阿里則通過淘寶閃購整合餓了麼、天貓、盒馬等資源,形成“電商+本地生活”的超級生態。
美團通過算法將配送時效壓縮至28分鐘,京東以“人肉傳感器”騎手實時掃描需求;阿里則依託超算平臺優化路徑規劃,試點城市實現18分鐘送達。與此同時,即時零售倒逼供應鏈從“預測備貨”轉向“感知響應”。例如,合肥某零食工廠根據即時零售數據動態調整口味比例,庫存週轉效率提升300%。
這場競爭不僅是市場份額的爭奪,更是零售業“人、貨、場”關係的重構。美團的“流量至上”、京東的“重資產品質”與阿里的“生態協同”代表了不同路徑,但最終勝負將取決於誰能實現“高頻場景+供應鏈深度+數據驅動”的閉環。對於消費者而言,這場戰爭將推動配送時效向15分鐘突破,品類從標品向服務延伸,最終形成“所見即所得”的零售新範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