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京東美團“搶灘”的即時零售,是產業互聯網的現實樣板

用"火爆"來形容現在的即時零售,或許是再合適不過的了。從現在的境況來看,即時零售大有復刻以往互聯網大戰的意思。然而,如果我們僅僅只是簡單地將即時零售看成是以往的翻版,同樣是無法理解這場大戰背後更深層次的意義的。事實上,只有跳出了以往的條條框框,站在一個更深層的角度來看待即時零售大戰,才能真正理解它的內涵和意義。

我們都知道,以往的互聯網大戰,更像是消費互聯網的集中體現。遵循這樣一種邏輯,如果我們對當下的即時零售大戰進行總結和定義的話,它,則更像是產業互聯網的現實樣板。毫無誇張地說,透過即時零售大戰,我們完全可以看到產業互聯網時代的美好圖景。以此爲開端,產業互聯網開始從理想照進現實。

因此,當我們看待即時零售的時候,不應該僅僅只是將目光聚焦在消費互聯網的指標上,不應該僅僅只是將語境侷限在消費互聯網的語境之中,而是需要釐清即時零售與產業互聯網之間的聯繫,而是需要用即時零售去窺見產業互聯網的全貌。只有這樣,即時零售纔不僅僅只是即時零售,而是一個有着獨特意義的全新存在。

即時零售的發力點在於"存量"

如果對於消費互聯網時代進行總結和定義的話,以流量紅利、資本紅利爲代表的"增量",無疑是它的最爲重要的一個特徵。說到底,消費互聯網時代,其實就是一個尋找"增量"的時代,誰找到了"增量",誰藉助"增量"獲得了發展,誰就成爲了這個時代的勝利者。我們看到的那麼多的崛起的玩家,幾乎都是找到了"增量"的玩家。

然而,隨着紅利的逐漸退卻,特別是隨着"增量"開始觸及到天花板,僅僅只是以"增量"爲主導的發展模式開始走到了盡頭。我們看到的流量成本的增加,我們看到的資本紅利的退卻,無一不是這樣一種現象的直接體現。說到底,"增量"退卻的背後,爲我們展現出來的是,消費互聯網時代的漸行漸遠。

當即時零售被推到的前臺,特別是當越來越多的玩家們開始投身其中,我們似乎看到了新的"增量"的出現。然而,當我們深入分析的時候,卻發現玩家們激烈競爭的背後更多地是對於自身流量的堅守,而這樣一種堅守的背後爲我們展現出來的,恰恰是"存量"。即,即時零售戰場上的玩家們的每一次增長,都是以競爭對手的減少爲代價的。

當即時零售的最終目標變成"存量"的時候,它的增長便不再是以"增量"爲驅動力了,而是以"存量"爲驅動力了,而當"存量"成爲驅動力的時候,產業互聯網時代則開始來臨。爲什麼這麼說呢?原因在於,當"存量"成爲了驅動力,玩家們需要更多地去改造自身來贏得"存量",更多地表現出自身的差異性,更多地改造自身。而這,恰恰是產業互聯網真正要做的。即,通過新技術、新模式等方式來改造自身,並通過這種方式來實現產業的升級,自我的升級,最終達成產業互聯網時代的來臨。

即時零售的目的地在於"產業轉型和升級"

當即時零售缺少了"產業轉型和升級",而僅僅只是以營銷的方式來運作的時候,它勢必是無法獲得長久且持續的發展的。因此,當我們在看待即時零售的時候,需要更多地從"產業轉型和升級"的視角來看待,而非是從"產業規模增長"的視角來看待。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即時零售更像是一個撬動"產業轉型和升級"的支點,通過它,以往我們在消費互聯網時代所看待的那些難以撬動的產業轉型和升級的痛點和難題,需要得到解決。

反過來看,爲啥在即時零售這樣一個看似一家獨大的市場當中能夠撕開一個口子,爲啥在即時零售這樣一個市場格局業已確定的市場當中能夠打開一扇窗戶,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後來進入的玩家們能夠給帶來"產業轉型和升級"。何爲"產業轉型和升級"呢?筆者認爲,"產業轉型和升級",乃是產業互聯網的真實寫照和終極奧義。換句話說,如果沒有"產業轉型和升級",產業互聯網便無法真正得以實現。

當即時零售的着力點——"產業轉型和升級"與產業互聯網的基本特徵——"產業轉型和升級",實現了一場完美的對接之後,那麼,即時零售便不再是消費互聯網的翻版,而是變成了產業互聯網的必然。對於任何一個在即時零售的戰場上的玩家們而言,只有真正能夠帶來"產業轉型和升級",才能在真正實現自我價值,而當"產業轉型和升級"得以實現,那麼,產業互聯網的時代則開始順理成章地完成。

當我們站在"產業轉型和升級"的視角來看待即時零售和產業互聯網的時候,不難發現,即時零售只是在一個較小的商業場景當中的應用,而它所要達成的,便是產業互聯網真正要完成和實現的。換句話說,即時零售是產業互聯網的一個分支,以此爲開端,更多的場景和行業需要一場"產業轉型和升級",由此,產業互聯網時代才能實現。

即時零售的底層邏輯在於"平臺與實體的融合"

如果依然還是按照傳統消費互聯網時代的商業模式來看待即時零售的話,那麼,即時零售勢必會不可避免地走入到消費互聯網的語境之中的。只有跳出消費互聯網時代的底層邏輯,站在一個全新的視角來看待即時零售,才能真正意識到它的最本質的內涵和意義。那麼,究竟什麼纔是即時零售的底層邏輯呢?筆者認爲,最爲重要的一點在於,即時零售的玩家們並不僅僅只是想要做平臺,而是更多地開始尋找平臺與實體的融合新方式和新方法。

以往,在消費互聯網時代,線上和線下更多地是在爭奪流量,最後線上和線下開始分離和割裂。經過長時間的發展,人們開始意識到線上的一切特質是線下無法替代的,而線下的一些優勢,同樣是線上無法具備的。僅僅只是依靠平臺與實體分裂、對立的發展模式開始遭遇到越來越多的困難和挑戰。欲要改變這一點,必然需要告別線上和線下對立、割裂的方式,轉而去尋找線上平臺與線下實體融合的方式和方法,而線上和線下的融合,恰恰是產業互聯網的基本特徵。

從表面上來看,即時零售是線上的存在,但是,現在的即時零售平臺早已不再是獨立於線下的存在,它們會通過數據賦能、物流賦能、技術賦能等方式來尋找自身與線下實體融合的方式和方法。換句話說,現在的線上玩家們與線下玩家們開始從消費互聯網時代的"競爭者",開始變成了產業互聯網時代的"partner"。當這一現象開始出現,線上和線下的融合便不再僅僅只是一句空話,而是變成了一個完全可以實現的存在。這,纔是即時零售的底層邏輯。

當我們以這樣一種底層邏輯來看待即時零售的時候,便會發現,即時零售不再僅僅只是一個平臺與實體脫離的翻版,而是成爲了一個平臺與實體融合的樣板,而這樣一個樣板爲我們所展現出來的,恰恰正是產業互聯網所要達成和實現的。以即時零售爲開端,我們或許可以找到更多實現線上和線下融合的正確的方式和方法,並且將更多產業互聯網的範例照進現實。

最後的話

僅僅只是以消費互聯網的視角來看待即時零售,其實是無法正確理解即時零售的內涵和意義的。事實上,即時零售,更像是產業互聯網從理想照進現實的"第一縷陽關"。透過它,我們可以窺探到產業互聯網時代光怪陸離的美好畫卷。以即時零售爲起點,當越來越多的行業與場景開始被改造和升級,產業互聯網才能真正從"星星之火"變成"燎原之勢"。這個時候,我們或許才能真正意識到產業互聯網帶給我們的更多的紅利和想象空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