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前禁廚餘養豬被賴清德批評 張麗善成「先知」籲中央嚴格執行

▲ 雲林縣長張麗善今日迴應非洲豬瘟議題 。(圖/記者遊瓊華翻攝)

記者遊瓊華、潘鳳威/雲林報導

臺中市梧棲區一處養豬場爆出疑似非洲豬瘟病例,農業部昨(22)日緊急宣佈,自中午12時起全國豬隻「禁運、禁宰」5天,並全面禁止廚餘養豬。對此,雲林縣早在2018年率先全面禁止廚餘養豬,卻遭時任行政院長賴清德批評,如今疫情再起,該政策再度獲得關注與肯定。縣長張麗善今(23)日表示,雲林縣7年來累積的廚餘處理經驗可供各縣市參考,呼籲中央制定法令時應嚴格執行併兼顧產業永續,讓豬農能安心配合,守護養豬產業。

回顧2018年非洲豬瘟爆發,中央僅鼓勵改用飼料或高溫蒸煮廚餘養豬;張麗善當時則主動宣佈全面禁止廚餘養豬,理由是「(廚餘)是最大漏洞、最大風險」,她指出,面對中央的無作爲,地方政府只能採取自救措施。然而,時任行政院長賴清德卻批評她「想到什麼就做什麼」。如今疫情再度爆發,已執行7年的政策也因此獲得各界關注與肯定。

張麗善今日受訪表示,縣府目前防堵非洲豬瘟算是成功,但當時推動政策時最大的困難在於中央與地方不同步。業者雖有反彈,但經溝通後都能理解我們是爲了保護產業。中央雖主張高溫可殺菌,實際上許多養豬農因操作不便,且廚餘不太可能加熱到高溫殺菌的程度,再放涼後給豬吃,常以「微溫」廚餘餵豬,造成防疫漏洞。

她指出,雲林縣爲養豬大縣,但對其他非養豬重地的縣市,行政院認爲只要高溫殺菌即可,地方自然跟進。小規模養豬縣市豬農也會質疑:「中央沒硬性規定,地方憑什麼管?」事實上,全臺任何豬舍一旦出現非洲豬瘟,都將影響整個產業。像這次5天「禁運、禁宰」,雲林縣每日約有5000頭豬無法屠宰,短時間內累積達2萬5000頭,恐衝擊豬價及冷凍庫容量。

張麗善坦言,2018年的決策讓她在昨日一夕成爲焦點人物,但她表示並不覺得自己偉大,只是累積了一些成功經驗,並樂於分享。她說,政策推動過程會有陣痛期,但度過後就會順利,透過勸說、鼓勵及要求多管齊下,即可達成目標。

她強調,非洲豬瘟不是單一地區的問題,而是全臺養豬業共同面臨的挑戰。因此,中央在制定相關法令時,必須嚴格執行併兼顧產業永續,才能讓豬農全面配合,真正守護臺灣養豬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