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萬個小區探索回收進社區

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實施已滿五年。北京青年報記者昨日從市城市管理委獲悉,五年來,全市生活垃圾處理量從每日2.77萬噸下降爲2.17萬噸,減量率超過20%;可回收物日均回收量從3000餘噸增長到7450餘噸,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42%,提前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目前,全市已有近1.6萬個小區正在探索“回收進社區”,通過“一袋式”上門回收、設置智能回收箱、社區再生資源集中投放日等方式,構建“直達居民”的回收模式,促進可回收物“應分盡分”。

全市已投放640臺智能回收箱

昨日,北青報記者來到通州區楊莊街道廣通小區,在垃圾分類驛站,一臺黃色的智能回收箱格外醒目。小區居民拎着塑料瓶、紙箱、空藥盒等可回收物,打開手機微信掃碼開箱。“箱門正在開啓,請稍候,紙箱請壓扁,衣物請打包,正在關門,請注意夾手……”投遞完成後,智能回收箱根據投遞重量,自動計算收益。很快,這筆錢就存入居民的手機賬戶裡。

自3月投用以來,這個回收箱備受居民歡迎。“智能回收箱僅用‘掃碼—開門—投遞—收益進賬’四步,就能完成回收任務,降低了用戶參與垃圾分類的門檻,方便所有羣體使用。”愛回收前端負責人石冬雪介紹,該設備可以回收紙類、塑料、金屬、織物等四大類可回收物,居民廢棄不用的舊衣服、舊鞋子,以及外賣餐盒、塑料泡沫等,都能回收。“智能回收箱按‘0.6元/公斤+小紅包’的形式給居民進行結算,收益可以直接轉存到微信錢包裡。”

據介紹,在投遞階段,智能回收箱基於AI技術建立並持續優化風控模型,規範引導居民合規投遞,不斷提高居民投遞準確率及貨品質量。此外,智能回收箱體系通過物聯網等技術建立了滿溢預測機制,系統根據每臺設備的歷史投遞記錄,預測滿溢時間,提前規劃清運任務,增加用戶的可投遞時間。

像這樣的智能回收箱,廣通小區共有4臺,平均每臺每天能收納70多公斤可回收物。目前,全市共投放640臺,已覆蓋東城、朝陽、大興和通州,日均回收量超過50噸。

有償回收模式推動垃圾減量

收來的可回收物都進入了愛回收通州可回收物分揀中心。昨日,北青報記者走進分揀中心,在入料區,分揀員將包裹逐一掃碼,驗證包裹編碼、重量、樣本小區等信息。拆包後,通過“半人工+半自動化”的方式,將可回收物放上傳送帶,流轉至不同的分揀線上。

愛回收垃圾分類業務負責人倪春介紹,從小區裡把回收包裹拉出來以後,在分揀中心裡至少可以分揀到80個品類。“比如,紙類可以分揀成一級紙、二級紙、銅版紙、花紙、碎紙等。分揀得越細,附加值越高。而廢棄泡沫則有一套獨有的‘重生之路’,經過粉碎機粉碎後,進行冷壓縮,實現廢棄泡沫的變廢爲寶。”

據悉,可回收物分揀中心已實現全流程數字化。可回收物從用戶投放起,到中轉站,再由幹線運輸到分揀廠,全流程都是由中央管理系統進行管理,所有回收物包裹都有唯一識別碼,實現全鏈條數字化、可追溯。經過分揀後的可回收物被壓縮打包,放置在成品存儲區,最終運送至具備資質的再生資源加工企業,實現可回收物的循環利用。

可回收物有償回收模式提升了社區居民和傳統回收渠道在回收端主動進行分類的積極性,將30%以上的可回收物與其餘的生活垃圾進行區分,從源頭實現了垃圾減量。

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42%

北青報記者從市城市管理委瞭解到,北京實施垃圾分類五年來,全市可回收物日均回收量從3000餘噸增長到7450餘噸,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42%,提前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市城市管理委固廢處處長李彥富介紹,全市近1.6萬個小區正在積極探索回收進社區,通過“一袋式”上門回收、設置智能回收箱、社區再生資源集中投放日等方式,直達居民,促進可回收物“應分盡分”。

“我們要打造便民直達的回收方式。”李彥富說,回收企業按照統一價格回收紙箱、泡沫塑料、舊衣物等各類高低值可回收物,通過末端分揀中心進行精細分類再利用。經統計,泡沫塑料、舊衣物等低值可回收物佔60%以上,有效促進垃圾減量和資源循環利用。“下一步,我們將擴大便民惠民的可回收物交投模式覆蓋範圍,提升大件垃圾上門收運服務水平,同時定期組織再生資源集中投放日活動,引導居民主動分類。”

此外,《條例》實施五年來,廚餘垃圾日均分出量從2394噸增長到4828噸,增長率達到102%。自2024年以來,北京市下大力氣改善分類投放環境,並採取“廚餘不破袋、大件上門收、回收進社區”等便民措施,提升分類便利度,讓“關鍵小事”成爲“便民好事”。

根據市統計局2025年4月調查數據,98.3%的被訪者能積極參與垃圾分類投放,較2020年1月提升25.3%;94.1%的被訪者對垃圾分類工作表示滿意,較2020年1月提升36.7%。

文/本報記者王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