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社區建設提速 多地探索打造樣板

完整社區建設對於推進城市更新行動、提升居民生活品質、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特別是民生改善意義重大。

近年來,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多個部門相繼出臺《完整居住社區建設指南》《完整社區設施服務指南》等文件,細化社區服務、基礎設施和治理機制等標準,爲地方實施提供操作框架。與此同時,自2023年7月起,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聯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七部門啓動106個社區試點,各地加速推進設施配套、服務體系和管理機制融合,重點補齊養老托育、便民商業、智慧安防等短板。截至今年6月,試點形成多批可複製經驗並擴大覆蓋範圍。通過完善社區基礎單元功能,完整社區建設正逐步成爲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

從“想換房子”

到“不想換了”

平整的石板路、古樸的紅磚房、高大的黃桷樹……漫步在重慶市九龍坡區謝家灣街道民主村社區,眼前呈現的是一幅充滿生活氣息的畫面。這裡的樓房整潔、綠樹成蔭,公園內各類設施一應俱全,社區會客廳窗明几淨,黨羣服務中心功能完善,溫馨的社區食堂菜品豐富且價格親民。居民杜斌帶着中國城市報記者走在社區的小道上,言語間滿是自豪:“離家不遠就是超市、理髮店、藥店,步行基本上不超過15分鐘,生活非常便利。”

民主村社區始建於上世紀50年代,曾經由於基礎設施落後,居民的生活環境相對簡陋。“過去配套服務少,生活不方便,周圍也沒有寬敞的地方可供散步。”杜斌回憶稱。

如今,隨着完整社區建設的推進,這個曾經面臨諸多問題的老舊社區面貌煥然一新,乾淨整潔的環境和便捷的設施讓居民們享受到了更高質量的生活。

“我曾經想換個地方住,但現在,我覺得住在這裡就挺好。”家住江西省南昌市東湖區光明社區的曾靜,也有着相似的想法。曾靜表示,光明社區的生活條件曾經十分落後,設施缺乏,這讓她一度打算換房。

然而,隨着社區改造的推進,生活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曾靜便不再有搬家的打算。她笑着說:“生活方便了,心裡也舒坦了。”

從“想換房子”到“不想換了”,這一轉變背後,正是全國試點推行完整社區建設成效的具體體現。

南昌市東湖區光明社區黨委書記劉雲娟告訴中國城市報記者,近些年,光明社區通過一系列基礎設施的提升和改造,顯著改善了居民的生活質量,“2023年,光明社區被列爲南昌市第一批‘完整社區’創建示範社區。”

曾靜向中國城市報記者展示她的“新生活”:只需步行幾分鐘,便能來到社區的“幸福食堂”享用美味的午餐和晚餐,價格實惠且種類豐富。“吃得方便又健康,比自己做飯省心多了。”她開心地說道,“用餐後可以去隔壁的便民超市,挑選新鮮的蔬菜水果,價格公道,還常常有打折活動。”

光明社區還提供多種貼心服務。居民陳方仁告訴中國城市報記者,每個週末,他都會帶着孫女到社區少年宮上課,“社區和南昌市少年宮合作,爲孩子們開設公益課程,把優質的教育資源送到家門口。”

南昌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副局長袁成表示,隨着完整社區建設的推進,南昌市政府加大了資金投入,並引入社會力量參與,逐步補充和完善社區服務設施,如托幼中心、養老中心、衛生服務站等,不斷提升居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從“擔心安全”

到“安心生活”

走進浙江省寧波市江北區雲鷺灣社區,整潔有序的街道和開闊的公共活動空間令人印象深刻,繁茂的綠植爲社區增添了勃勃生機與活力。該社區以生態與智慧爲核心理念,建設完整社區,在住宅和公共設施的基礎上,更注重智能化與綠色化管理,爲居民帶來全新的生活體驗。

雲鷺灣社區的建設理念沒有停留在物理空間的提升。例如,社區設有“健康e站”,提供24小時健康服務;全齡友好型活動廣場成爲居民聚會交流的中心,不僅滿足老年人安享晚年的需求,還爲年輕家庭提供豐富的休閒娛樂活動。

“以前我常常擔心安全問題,尤其是晚上出門,總覺得不放心。”雲鷺灣社區居民舒明超在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採訪時說。如今,隨着智慧安防系統的投入使用,社區的每個角落都能感受到科技帶來的安全保障。智能監控、智能門禁、24小時警報系統等一系列智能設備的應用,顯著提升了居民的安全感。舒明超說:“現在出門無憂,社區的變化不僅體現在設施的提升上,更重要的是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

作爲全國完整社區建設的標杆,天津市濱海新區中新生態城的第四社區通過打造綠色生活環境、推進智慧管理服務,樹立了社區建設的新典範。與傳統社區規劃不同,第四社區採用服務配套組團佈局,將社區中心、學校、幼兒園、公園等功能空間合理配置,極大地便利了居民的日常生活。

中新天津生態城建設局副局長付鵬介紹道,第四社區將綠色建築與智慧科技相結合,使得社區生活更加舒適、安全和便捷。智能停車系統的引入,讓停車不再成爲問題;而智能物業管理系統的應用,讓社區的管理變得更加高效。

住在第四社區的楊寧深有感觸地說:“我們家有老有小,住在這裡特別方便。孩子可以在附近的幼兒園上學,老人也可以在社區活動中心參加書法班、合唱團,一切都在家門口,真是太幸福了。”

第四社區不僅注重日常生活的便利性,還爲居民提供豐富的文化活動與社交機會。社區內的文化活動中心定期舉辦各種文娛活動,爲居民提供了表達自我、展示才藝與交流思想的空間。楊寧感慨道:“我們社區不光是一個居住的地方,它更是一個充滿活力和文化氛圍的大家庭。”

從“資金緊張”

到“運營有保障”

社區建設不只是硬件設施的提升,更關係到長遠的運營保障與居民的福祉。許多社區在起步階段會面臨資金不足和運營困難的問題,如何破解這些困境,確保社區可持續發展,成爲各地探索的重要課題。

以天津中新生態城第四社區爲例,該社區創新推出“公益性空間+經營性空間”的雙軌運營模式。社區中心由生態城投資公司負責投資建設和一體化運營,其中,公益性空間如老年照料中心、健康服務站等,產權移交給政府部門,由管委會出資運營;而經營性空間如商鋪、文化活動空間等,則由專業子公司負責管理運營,商鋪租賃收入不僅保障了公益性空間的持續運營,還能有效反哺社區的其他公共服務。

中國農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天津中新生態城支行負責人張建表示,這種創新模式保障了社區高質量的公共服務,也爲未來的運營提供了強大的經濟支持。通過將公益性與經營性空間有效結合,社區能靈活應對市場需求,同時實現經濟自給,形成了一個雙贏的局面。

與此同時,江蘇省南通市崇川區南川園社區創新通過“低償+公益+市場”模式,成功破解了社區建設中的資金瓶頸。該社區充分盤活公有資源,通過場地“入股”的方式吸引了民間資本參與。社區與商圈黨建聯盟單位合作,促成了三間社區食堂的建設,每日可爲500名居民提供餐飲服務。食堂的運營不僅解決了居民的日常就餐問題,也帶來了可持續的經濟收益。

這種“低償+公益+市場”的模式,充分發揮了市場機制的優勢,讓社區在持續的資金支持下,提升了公共服務水平。藉助企業的冷鏈供應網絡,優質蔬菜水果直供到社區,確保居民能夠享用到新鮮且價格合理的農副產品,從而大幅提升生活質量。

“政府、市場和社會資本的良性互動,打破了單純依賴政府財政的困境,提供了一個多方共擔的模式。”南通市崇川區南川園社區黨委書記倪燕對中國城市報記者說道:“通過這一模式,我們完善了社區的基礎設施,進一步提升了居民生活的便利性和幸福感。”

從基礎設施升級,到智能化管理,再到建立健全可持續的運營機制,隨着多地探索實踐的持續深入,完整社區正逐步打造人們理想中的生活空間,讓居民們的生活品質得到了切實提升。

■中國城市報記者 孫雪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