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市雨花區井巷社區探索開放式小區善治新路

3月28日,在長沙市雨花區井灣子街道井巷社區,一場別開生面的“全民齊上陣 清潔長沙城”行動正如火如荼開展,讓開放式無物業老社區在倒春寒中升騰暖意。

社區扳手文化廣場的鑄鐵“好人信箱”前,井巷社區黨委書記謝歌,正取出第24封居民來信——正是上週聯名提議清理排水溝的信件。這個融合“線上掃碼+線下投遞”的民意樞紐,半年處理建議23件,轉化落實率達92%。“上週剛收到清理排水溝的聯名信,今天就成攻堅任務了。”

“筒子骨歸其他垃圾!魚刺纔算廚餘......”社區居民志願者姜阿姨的吆喝聲打破清晨寧靜。這位垃圾分類崗“活教材”身後,三色馬甲鋪展成治理網格,“志願紅”黨羣志願者清理沿線垃圾,“環保綠”青年團剷除樓道牛皮蘚,“事務藍”鄰幫志願者清理溝渠、堆物。“從前小區像沒娘崽,如今倒成香餑餑。”居民劉娭毑拿着掃帚掃着樹葉笑着說。

沿深巷探尋,雨花區創新的“機械開道+人工繡花”模式,在這裡上演。環衛工人拿着高壓水槍沖刷着苔痕,鄰幫志願者拿着電焊焊接鬆動的護欄,社區幹部與黨羣志願者拿着鐵鍬、鏟子清理溝渠、宣傳欄、空調架......。經過一番“洗禮”,斑駁的宣傳欄重現底色,連角落後蓋板的陳年污漬都被“打磨”得發亮。

打開社區書記謝歌的手機相冊裡,存着無數動人瞬間:企業單位志願者跪地清理排水溝,商戶在“門前三包”承諾書上鄭重簽字,學生們踮腳張貼文明標語。“這些都將錄入社區文明檔案。”謝歌指着新雷鋒超市公示欄裡的機制介紹,積分兌換、綠色家庭、先鋒典型等機制激發自治熱情,環境投訴量同比下降67%。紅色業委會組建的監督小組,更讓亂堆亂放、違規飼養、飛線等頑疾消弭於萌芽,不僅提高了“顏值”,還夯實了安全。

暮色四合時,行動接近尾聲。社區養老食堂飄出陣陣香氣,吸引着不少老人,他們或手捧熱茶,或三兩成羣,走向“家門口”的食堂,口中的鄉音十分韻味:住在井巷,比住高檔花園別墅還“熨帖”——推窗見綠,出門入園,轉角就能遇見“馬甲”。

當萬家燈火次第點亮,那些握着掃帚的身影仍在續寫新的故事:人民城市的溫度,不在高樓廣廈,而在風雨中共執一把傘的掌心溫熱;文明共建的答案,不在文件案頭,而在春寒裡依然滾燙的凡人微光。(何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