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大慈寺社區:繁華商圈中的城市治理新探索

人民網 趙祖樂

在成都的心臟地帶,大慈寺社區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融合了現代商業的繁華與歷史文化的底蘊。這裡不僅有春熙路商圈、IFS 和太古裡等高端商業體,吸引着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與消費者,還有千年古剎大慈寺,靜靜訴說着歲月的故事。然而,商業體、特色商鋪與居民、遊客交織的複雜生態,也對城市管理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面對這些挑戰,錦江區以“城管進社區”活動爲支點,撬動執法力量深度下沉,大慈寺社區探索出一條“四方聯動、共商共治”的治理新路徑。

四方聯動,共解噪音難題

曾阿姨是大慈寺社區的一位普通居民,她所居住的小區附近有幾家熱鬧的酒吧。以往,每到夜晚,酒吧傳出的嘈雜聲讓她難以入眠。

爲了徹底解決這一困擾居民已久的問題,2024 年,大慈寺社區構建起“共商共建共管”行動,建立了“社區-城管-商家-羣衆”四方聯動機制。社區組織召開了多次街區發展共商會議,邀請商家、居民代表齊聚一堂,共同研討誠信經營公約。在一次會議上,曾阿姨作爲羣衆代表,勇敢地說出了自己的困擾:“我們理解酒吧要做生意,但也希望能有個安靜的休息環境。”酒吧負責人也表達了難處:“我們也想讓客人玩得開心,可有時候確實難以控制客人的音量。”

經過多輪真誠的溝通與協商,社區居民代表與四家酒吧負責人最終達成一致協議:若夜間出現高聲喧譁的客人,酒吧方將主動上前勸阻。同時,社區協調街區運營方在 57 號院安裝了分貝檢測儀,對噪音實施動態監測。一旦噪音超標,相關部門即可立即發現、上報並干預。“自從有了這個機制,效果立竿見影。” 錦官驛街道大慈寺社區黨委書記凌蔓說,“後來,噪音投訴明顯減少,現在幾乎聽不到相關反映了。” 一個多年來讓居民頭疼、商家無奈的問題,就這樣在四方聯動的努力下迎刃而解。

“房東聯盟”,從源頭把控問題

除了噪音問題,大慈寺社區還面臨着街區業態管控及房屋源頭管理的挑戰。爲了從源頭上防止問題發生,社區成立了“房東聯盟”。“我們會提前告知房東,每條街區適合的業態。”凌蔓介紹道,“讓房東在出租商鋪時,就對租客進行初步篩選,並和租客做好約定。”

在社區工作人員和居民代表對現有易產生油煙污染的店鋪進行宣傳勸導後,油煙擾民問題得到了明顯改善。居民們驚喜地發現,曾經瀰漫在空氣中的刺鼻油煙味漸漸消失了,街道也變得更加清爽宜人。

激發內生動力,共築文明街區

在推行 “共商共建共管” 的過程中,大慈寺社區深知,要實現長效治理,必須激發居民和商戶的內生動力。社區藉助四方協商機制,主動邀請居民到現場瞭解即將入駐的商鋪類型及裝修情況,提前告知潛在影響。隨着溝通不斷深入,居民對社區事務的關注度明顯提升,逐漸從“被動接受”轉向“主動參與”。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各家店鋪有了固定的外擺時間,在用餐高峰期可有序設置,其他時間則還道於民;商家外放喇叭、喧譁聲逐漸消失,文明經營成爲街區共識。“現在走在街道上,感覺特別舒服。” 居民王女士笑着說,“商戶們都很自覺,我們住在這裡也更舒心了。”

錦官驛街道城管科相關負責人表示:“大慈寺社區的‘四方協商’機制,讓商家、居民、城管和社區在社區治理中有效聯動。在處理問題時,首先由居民出面,以鄰里關係講‘情’,通過溫情勸導化解矛盾;再由社區出面講‘理’,以規勸疏導爲主;最後纔是由城管依法介入,依‘法’處理。這種情理法三步走的方式,不僅讓執法更有溫度,也大大提升了治理的效率,許多問題在萌芽階段就被妥善化解,讓城市管理更加精細、更加和諧。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共同打造和諧美好的社區環境。” 如今,大慈寺社區的城市管理從過去的 “獨角戲” 轉變爲多元共治的 “交響樂”。通過“城管進社區”活動,錦江區推動城管執法力量下沉,構建起“社區+城管”共管共治共建共享的新治理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