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運動 醫示警:肌肉流失完全無感
現代人都知道運動重要,卻不知如何正確運動,且運動量普遍不足。(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運動單一、強度不足,無法有效延緩老化、對抗衰弱,嘉南藥理大學醫務管理系助理教授林秀碧呼籲民衆養成運動生活化。(曹婷婷攝)
現代人都知道運動重要,卻不知如何正確運動,且運動量普遍不足,年長者更容易陷入「我有走路」就自認有運動了;嘉南藥理大學醫務管理系助理教授林秀碧呼籲,運動單一、強度不足,無法有效延緩老化、對抗衰弱,肌肉流失造成肌少症跟骨質疏鬆,一點感覺都不會有,不要到了痠痛麻,才意識到問題嚴重。
林秀碧說,過去常說年輕人是國家棟梁,但在超高齡社會下,健康長輩纔是國家棟梁,我們有健康的長輩,國家財政與長照纔不會因此被拖垮,如何顧好長輩健康至關重要。
她說,隨着年歲漸長,人就會肌肉流失、骨質疏鬆,而且肌肉流失造成肌少症跟骨質疏鬆,「一點感覺都不會有」,長輩往往會到了痠痛麻,到醫院就醫才發現肌少症。她說,不少國人尤其是長輩,都存在運動單一、沒有正確運動指導、強度也不夠,以至於無法有效延緩老化、無法有效對抗衰弱。
她提到,運動若不喘不累,恐怕連心肺功能強化都沒達到;沒有負重,肌肉沒有受壓,也就無法保有肌力、肌肉不流失,而要改善這種情況,必須落實「運動生活化」,才能避免神經痠痛麻,也才能吃得下、人也纔會有元氣。
觀察時下很多長輩都深諳運動很重要,但常常以爲有走路、走操場1個小時就是有運動了。林秀碧強調,運動不是有動就好,運動強度跟效果成正比,尤其肌力訓練跟有氧訓練是最重要的,要有點喘、有點累,纔算是充足的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