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節績效政策調整背後,藏着對找不到優秀人才的焦慮

前天,字節 啓動了2025半年度績效評估,同時官宣了績效政策調整。

郵件裡說,這次調整的核心是想把績效區分度拉得更開,讓貢獻突出的同學得到充分激勵,讓表現不足的同學能夠及時得到反饋,有機會改進和提升。

所以 爲了讓績效評估的標準更加清晰,在本次績效評估週期,進一步明確了綜合績效各檔位定義,並調整了對應的激勵舉措和管理動作。

具體怎麼改,郵件原文裡是這麼說的:

強調“M”是符合預期,代表能夠持續履行角色職責,工作表現良好且穩定。

從預期結果上來說,“M”的比例會提高,將佔大多數。與此同時,“M”檔位全年激勵區間的上限將提高。

“M+”代表工作表現有時超出預期,“M+”的標準將提高。預期“M+”的比例會降低,但對應激勵會增大,“M+”檔位全年激勵區間的下限將提高。

更清晰地區分“M-”和“I”及以下。

“M-”代表略低於預期,需要自我調整或在 Leader 幫助下改進,不意味着要離開公司。

相比於“M-”,“I”代表低於角色預期,不能履行好角色職責,需要做調整或離職。

接下來會更清晰地識別出“I”及以下,不與“M-”混淆。

鼓勵打出更多的“E”及以上,讓有突出貢獻的同學獲得充分的認可和激勵。

績效政策調整往往視爲大廠頂層設計的一部分,字節去年在 薪酬結構,‌期權歸屬,年終激勵陸續做出調整,而修改績效標準貌似還是近些年來的第一次。

簡單來說,這波調整後鼓勵打出更多的E,M+的標準拉高了,大部分人會是M,M-以前是直接走,現在掉入敗者組後還有一次復活的機會。

那麼對於此次遊戲規則的突出變動 ,管理層有哪些業務考量,下一步可能從上到下帶來哪些變化?

帶着這些問題,廠哥找大夥兒聊了聊。

1、降低M+的比例,嫡系可能會更嫡

有廠友認爲,在壓縮了M+的比例後,好的方面是,一定程度上會減少嫡系的數量,但也可能使嫡系更嫡。

此外,M+的減少,也會加劇資源的爭奪。

一位廠友坦言,要知道M+ 本來就不是每個組都有的,以 後就稀缺了。 要是哪個團隊連個M+都沒有,其實也變相說明組長的管理能力沒得到認可。

想拿M+?以後可能得先掂量掂量:

自己所在的業務受不受上面認可,團隊有沒有明星員工、能不能爭得過其他組…

至於怎麼分配M+名額…

這也在倒逼那些更高層級的管理者(比如+2、+3)拿出真本事,證明自己的管理水平和業務判斷能力。

還有人提到“ 鼓勵打出更多的E及以上”,這種難度級別堪比再做一個抖音…聊的意義不大。

感覺連豆包都可能夠嗆,畢竟它和Deepseek這類取得重大突破的還不太一樣。 反而像紅果這種,後起之秀 超越行業老牌玩家的或許還 有可能?聽說數據還在漲。

2、擴大M的比例,是否會使組織變得平庸化?

在行業資深人士Z哥看來,字節這波績效政策調整看起來是在加大梭形結構,掐尖去尾後,把中間部分變大,以後大部分人可能會處於 “中庸” 狀態。

這種結構的問題可能在於:中間檔的回報未必能跟上

雖然郵件裡說會把M的上限提高,但是按照二八法則,拿到的也畢竟是少數,不可能都拿到上限。

中間檔位的尷尬點在於,這部分人大多屬於股票小給,漲薪較難,改完後大家都是中位數的收益…

但也有獵頭圈的廠友存在不同看法。

現在字節的業務基本盤已經夠大,踏實幹活兒的黃牛總是要有的,把超半數員工會被定爲 “合格”,激勵上限提高,其實是在穩住主力部隊。

再說管理者肯定也不會任由組織變得平庸。 這就像人走路一樣,績效調整隻是第一步,有第一步就會有第二步,光一隻腳伸到前面來,人是站不穩的。

績效政策修改後,各部門績效指標數量必然發生變化,業務指標估計會拉高,招聘門檻也會提高,集中淘汰人員也會相應增多。說白了,這更像是一場篩選:篩出下一批能做出 “抖音” 級爆款的尖子。

3、調整 M-標準,構成了領導者新的管理工具

M-從“直接走人”變成“穿上覆活甲”,也是這次調整裡一項很顯眼的變化。

有廠友分析,以前M就是安全,M-就走, 這背後領導的管理工具實際上是少了。反正M-要直接走,那領導激勵、倒逼的功能也發揮不出來。

現在改完後的M和M-,給了領導新的自由裁量權。

M-就是領導告訴你,你危險了,雖然可以不走,但如果滿足不了要求一樣會被弄走。

另外看郵件,未來績效的分佈貌似不會卡死固定比例,否則就不會出現那句“會更清晰地識別出I及以下”。

既然比例的限制被打破,這時候再回過頭看M-:

正面瞧,M-好像是穿上了一層復活甲;反過來看,也可能有更多的M-被直接給I勸走。

至於中間度的把握就要看領導了。

風格是偏向於務實的浪漫,願意給人成長時間。還是偏向於看到短期回報,沒耐心等你改進。

但無論如何,新的管理工具勢必會給一部分人制造出危機感,警鐘敲響後,驅使他們必須做出改變。

4、機制調整的背後,可能是對“創造力”的焦慮

有廠友覺得,字節這次通過 “增加管理手段+讓超預期激勵更稀缺”,其實是想逼內部捲起來,篩出真拔尖人才。

這背後,可能藏着公司對 “內部創造力不足” 的焦慮。

字節都多久沒出爆款了?Pico,朝夕光年這些不談,連Ai大模型上,年初的全員會上的深刻反思,CEO都直言 公司在新機遇前反應遲鈍。

試過這麼多方向後,老闆的焦慮可能在於:

找不到足夠多特別優秀的人了…或者說,以前覺得優秀的標準,現在看起來已經不及預期了。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這次調整也許會出現,真正幹事、有創造力的人,短期內被所謂嫡系整走的情況。

但從全局看,字節想從科技公司轉型爲創新科技公司,從2.0邁向3.0,需要把以下這些因素都考慮進去:

穩住大多數合格的人,讓略不足者有改進空間,不合格者明確淘汰,重賞頂尖人才。

說到底,改遊戲規則的目的,是既不能影響系統穩定,又要能從中找出將來能扛起大旗的 “玩家”。

既要踏穩腳下的路,也要有人去闖無人走過的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