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大資產管理論壇》中華開發資本總經理南怡君:私募親民化 臺潛力大
工商時報15日舉辦《壯大資產管理,迎向黃金年代》論壇,中華開發資本總經理南怡君於會中發表專題演講。圖/顏謙隆
中華開發資本總經理南怡君15日表示,私募資產在臺灣具備高度發展潛力,而「親民化」是當前全球資本市場重要趨勢,已有美、英、日、星等不少國家走在前面,累積許多值得參考的實踐案例。
南怡君出席工商時報《壯大資產管理,迎向黃金年代》論壇,以「擴大私募參與多元資產配置」爲題做經驗分享。她說,全球財富管理規模2019年107兆美元,共同基金佔44%爲46.6兆美元,但私募資產或俗稱「另類投資」,佔14%、14.5兆美元,到2029年私募資產可達29.2兆美元,是未來五年全球資產管理規模成長最快的。
反觀臺灣,2024年私募資產不增反減,下降到0.2%,年複合成長率是負6%。她說,臺灣2024年境內基金資產管理約新臺幣13兆元,以共同基金爲主(74%),其中ETF最大宗,顯示投資重疊性相當高,這是私募資產管理界的機會。至於種類相當多元,有私募股權和創投,還有私募債券,也有基礎建設、不動產、天然資源,對衝基金等不同類別。
何以國際間只有專業機構投資人、超高淨值家庭可參與私募資產投資?南怡君分析,主因有幾個特性,一、投資期長,變現性低;二、投資成功否不確定高;三、部分投資性複雜、較不易理解以及評估、不易評價;四、投資沒有公開市價,資訊多不公開、透明性較低;五、部分基金最低投資額極高,動輒千萬美元起跳。
不過,全球私募資產趨勢已走向「親民化」,在臺灣說「普惠金融」。她說,過去十年,各國開始看到私募資產親民化,主要驅動要素,其一政策驅動,政府希望引資進入策略性產業,就會開放相關投資,把這個水龍頭打開。
第二是投資人結構跟需求的轉變。南怡君說,隨着一般社會投資人年齡漸長,投資需求就會開始轉變,較年輕時可能可以承擔比較高風險,可在股市進出,年紀漸長或有退休需求,就會變得比較傾向穩定型的固定收益。第三個是金融商品創新。可以把不同資產,就是交互組合,可提供一定程度流動性。例如美國的 Interval Fund、Evergreen等都是。
她說,投資組合如適度加入私募資產,可以達到風險分散效益,若投資是類似基礎建設、不動產,投資組合就會具備抗通膨韌性,和股市關聯性較低。另財務規劃有全方位長期思考的人,希望投資一個穩定性收益,若私募資產有好的管理員,就會有一個潛在的、相對優化的收益。
南怡君強調,私募資產親民化,近年在美國、英國都有長足放寬,英國鼓勵投資人,還有養老基金可積極參與投資。日本和新加坡也都有,金管會目前非常積極,未來幾年可以看到相關的具體舉措。但她提醒,私募資產親民化並非一片榮景,仍要注意挑戰風險,必須要有配套措施,維護投資人權益,並要持續進持續金融科技帶來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