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眼】評矢板明夫、小笠原欣幸的大罷免觀察
首波罷免的最後衝刺,抗中保臺被綠營及罷團視爲催票利器。(本報資料照片)
這次的726大罷免行動,民進黨沒有達到自己原先設定的拉下六個以上的國民黨籍立委的目標,對此結果,日本知名評論家矢板明夫以及有「知臺」學者之稱的小笠原欣幸教授,紛紛發表他們的看法,論點很有價值,值得本文迴應。
矢板明夫列了大罷免潰敗的三個原因。第一個,可能是同溫層太厚。他說:「期間,我也曾多次到各地上臺宣講,但是聽衆大部分都是志同道合的自己人。…...,參加者大多是老面孔」。或許是因爲他不確定「同溫層太厚」是否是個中原因,以至於也就沒有解釋爲什麼參加者多是「老面孔」。讓我試着解釋吧。參加者大都是自己人,這當然是一個清楚的信號,表示自己的主張並沒有得到外部的認同。接着,我們要問,爲什麼沒有得到外部的認同?我的理解是,大罷免本身正當性不足,所以,纔會有參加者大多是自己人這樣的結果。
第二個,過於自信。矢板明夫說:「投票的前幾天,包括我自己,很多人都認爲可以罷免掉10個以上國民黨籍立委。大家討論的話題,多聚焦在罷免之後,由誰來補選。」那麼,爲什麼會錯估形勢?矢板明夫一樣沒有解釋。我試着解釋看看。第二個其實源自於第一個。也就是說,之所以會錯估形勢,是因爲同溫層太厚,裡面不願意聽外面的聲音,外面的聲音全被打成「雜質」、「中共同路人」,再加上媒體都是自己人、名嘴也都是自己人,更加上本身握有龐大的行政資源,很容易就會放大自己的存在。所以,纔會以爲可以罷掉10個以上的國民黨籍立委。
第三個原因:民進黨對罷團的支持不夠。這一點要怎麼說呢?即使民進黨對罷團的支持更多一點、再多一點,難道就能改變戰局?恐怕很難。要知道,同意罷免票總數是161萬張,而不同意票高達218萬張,相差不可以道里計。何況,「民進黨對罷團的支持不夠」這樣的說法也很難成立。還不夠嗎?來自四面八方的支持:徐重仁、童子賢、百工百業、大支新歌嗆五月天…...,這些人能與民進黨無關嗎?
對於這樣的罷免結果,小笠原欣幸說,「民進黨一直以來高喊的『抗中保臺』,在這次大罷免投票失去效用,甚至可以說是被徹底否決」。我認爲,小笠原教授誤讀了這次的大罷免結果。我以爲,這次臺灣人民的大罷免投票並不是對「抗中保臺」這一主張的否定,而是對賴清德這個人作爲總統的否定。至於小笠原教授「中共恐趁勢加強滲透」一說,說服力不夠。中共本來就在滲透臺灣,不管這次大罷免的結果如何。大罷免如果成功了,中共難道就不加強滲透?非得大罷免失敗了,纔來加強滲透,這顯然不是事實。
編輯推薦